即时新闻

社区里的“解忧杂货铺”

敲开百姓心门,将专业心理服务送到家门口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17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鄢敏

     来访者在石牌街社会心理服务室进行咨询 受访者供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失眠、焦虑、抑郁、压力大……平日里,如果遭遇负面情绪,久久无法排解,你会怎么做?独自消化,或是找身边人倾诉。现在,你还有一个新选择——来社会心理服务室坐坐。在这里,不用挂号,便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提供免费咨询,同时有专人陪你聊天谈心、疏导情绪。

  今年3月起,天河区黄村街、石牌街的社会心理服务室先后开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进驻,向辖内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悉,这是广东省委政法委在全省的两个试点单位,目的是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藏身基层社区、居民步行可达,这个开在家门口的社会心理服务室怎样排忧解难?试点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社区的“解忧杂货铺”,探寻专业心理服务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试试看走进服务室

  做完心理咨询老两口笑着回家

  

  前段时间,家住石牌街的梁婆婆心情特别差,儿子精神病发作,又把他们老两口赶出家门。四十多年来,夫妻俩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儿子转,还要忍受情绪折磨,身心俱疲。心里有苦,他们也不敢跟亲戚朋友诉说,担心被歧视。

  正当夫妻俩濒临崩溃边缘,梁婆婆接到一个电话,建议她来石牌街社会心理服务室做个咨询。“最开始,她不肯来,因为不了解这是什么地方。”石牌街社会心理服务室负责人朱长珍耐心地给梁婆婆介绍,告诉她不用排队挂号,就可以面对面跟中山三院的医生沟通。梁婆婆心动了,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服务室,还叫上了老伴。

  那天下午,两位70多岁的老人终于敞开心扉,倾诉多年来的苦闷、委屈,积压已久的情绪找到了宣泄出口。朱长珍记得,老两口最后是笑着离开服务室的。梁婆婆还说:“一次咨询时间太短,我们下次还想来。”于是,朱长珍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并向医生询问注意事项,方便后续跟踪服务。

  除了梁婆婆夫妇,半年的时间里,朱长珍还接待了母女关系恶化的白领、抑郁的残疾人家属等等。过程中,她发现许多人都有精神心理困扰,却不敢寻求帮助。“大家觉得看心理医生都是神经病,很怕被贴上标签。”

  为了帮居民跨过这道无形的门槛,朱长珍决定主动出击。她先给居委会工作人员科普,解释社会心理服务室的功能、作用,引导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有需要的群众,然后介绍到服务室做咨询。

  

  发现异常主动提供帮助

  社会心理服务室摸索服务方式

  

  “我被电子精神控制了!你们快救救我!”今年9月,黄村街道办多次接到一个诡异的电话,自己投诉自己,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该线索转到黄村街社会心理服务室负责人周安定手上,她意识到打电话的人可能需要介入救助。

  服务室专职人员马上联系对方及家属,尽快前来测评,同时向中山三院报告情况。经过医生评估,该群众小王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主要症状是幻听和被害妄想,需要入院治疗。

  随后,中山三院开放绿色通道,让小王在最短时间内住院,并安排医生接诊。据悉,为了承接社会心理服务室的特殊需求,中山三院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省去挂号排队等流程。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护士长陈敏华表示,如果咨询过程中发现到访者有自杀或伤人倾向,可以提前干预,制止危险事件的发生。试点以来,得益于绿色通道,有三位患者得到及时救助。

  目前,小王情况有所好转,已出院回家休养。除了按医嘱服药,家人也会带他去医院复诊。据了解,黄村街社会心理服务室也跟小王的家属保持沟通,定期电话回访,掌握最新情况。

  发现异常,第一时间上门,主动提供帮助,这是黄村街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室试点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服务方式。现在,每隔一周,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和护士会在服务室上岗,提供心理疏导、干预等服务,并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日常,街道安排了一名专职人员坐班,负责接待上门群众,初步了解信息、协助预约医生咨询。

  截至11月中旬,黄村街、石牌街综治中心社会心理服务室开展坐诊26次,接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101人次,接待主动来访群众45人,有效为居民群众解决问题44个。

  

  病耻感、专业力量不足……

  心理服务进社区还要跨过这些难关

  

  社会心理服务室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其中,群众难发动、抗拒心理咨询,这是两个街道及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朱长珍感叹,“现在大家都把自己包裹起来。”

  从事精神治疗工作多年,陈敏华更是深有感触。“中国人的病耻感很强,去医院容易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求助医院。陈敏华大部分时候接手的都是情况严重的患者,“医院很难等到轻症患者。”为此,中山三院计划进社区开展讲座、义诊,覆盖更多人群,鼓励大家做心理体检。

  此外,尽管每个月医生两次来社区坐班,朱长珍感觉还是杯水车薪。石牌街辖内有大型城中村,聚集了20多万人,需求量可想而知。“以后服务面扩大后,更难满足。”朱长珍希望能组建志愿者团队,招募有专业背景且时间充裕的人员,提高服务能力。

  事实上,中山三院也注意到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他们成立了8个医生、9个护士的团队,同时有主任医师担任督导。“我们去社区的时间毕竟有限。”陈敏华介绍,他们计划明年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深入培训,让他们学会初步甄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

  

  在社区建立心理服务室

  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效果更佳

  

  随着技术进步,网络求医问诊不再是难事,为什么还需要在社区专门搭建场所,引进专业医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关念红表示,由于人们不主动来医院,更要推动服务下基层,让民众更容易获得资源。

  关念红认为,社区工作人员是离群众最近的,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他们每天跟居民打交道,更加熟悉情况,也更容易获得信任,听取心声。“如果能把矛盾、冲突在社区化解,也有利于社区和谐稳定,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病向浅中医。”关念红指出,重型精神病如果早干预,那么恢复社会功能的概率更高,如果治疗晚,只能控制不发病,其他社会功能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