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古董”无轨电车 通讯员供图 |
羊城晚报讯 记者严艺文,通讯员姚沐鑫、孔繁梅报道: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旁,停放着一辆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营的“大通道孖辫车”。作为广州市最后一辆大通道无轨电车,它于1998年被广州市电车公司捐赠给广州博物馆。23年后,受广州博物馆委托,电车公司车辆修理厂“拯救维修团队”再次启动对它的翻修工程。近日,至今已经历过三次保养的“古董”电车重修亮相。 该“古董”电车(101路,自编号D1-126)于1987年投入营运,是铰接式无轨电车,因两节车厢之间用转盘连接,被称为大通道电车,最大载客量为150人。仔细看这辆大通道电车,其在司机位置旁有“鸡翼”小窗,还配有小风扇,在当时没有空调的条件下为司机通风。曾经的广州街头,一辆辆大通道电车装满了人,被乘客、街坊形象地称为“热狗”。 从1998年至今,“古董”电车已经过23年馆藏岁月。在这期间,“古董”电车分别在2011年和2020年经历了维修保养。近年来,“古董”电车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车身有部分损伤,需要修复保养。为传承和保护广州公交历史文化,今年11月,在广州博物馆委托下,电车公司车辆修理厂组织“拯救维修团队”对这辆大通道无轨电车进行修复。 “拯救维修团队”此次主要针对“古董”无轨电车露天环境下受风雨侵蚀、车内外装饰老化脱落的问题开展历史复原,包括检查车辆骨架、车身内外重新喷漆、润滑车窗和天窗等工序,1:1还原大通道无轨电车的车容。修复全程耗时4天,最终复原工作顺利完成。 广州电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从1919年正式申请筹办开始,广州电车走过了百年历程。1960年9月30日,广州市无轨电车通车,无轨电车1路线(越秀公园-中山四路大东门)投入营运,广州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车。 20世纪70至80年代,为解决“乘车难”问题,广州新增了大通道无轨电车(铰接式电车),由两节用转盘连接起来的车厢组成,头上顶着两条“长辫子”,因此有了“大通道孖辫车”的别称。穿梭于广州骑楼街中的“大通道孖辫车”,成为了独特的广州记忆。 自1960年通车以来,广州无轨电车的车型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这辆“古董”大通道无轨电车由上海客车厂生产,此后广州无轨电车经历了联合广州客车生产厂家研发生产、自主研发等阶段,是广州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