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行当齐竞演,粤戏越精彩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20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龚卫锋、马思泳、饶盼

     “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好戏连台

     “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好戏连台

     “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好戏连台

     “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好戏连台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马思泳

  摄影 宋金峪

  实习记者 饶盼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策划承办的“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于11月17日、18日成功举办。继2019年首届行当展演聚焦“青衣”和“丑行”之后,本届展演聚焦“净行”和“武旦”。演罢40个行当折子戏,两大行当各有10名演员脱颖而出,获得“十佳武旦”“十佳净行”殊荣。展演盛况空前,粤剧艺术博物馆小剧场座无虚席,线上关注度同样不俗。据不完全统计,实时在星海直播、新华网上观看线上直播总人次达到96万。

  羊城晚报独家报道了本届广东戏曲行当展演活动,记者采访了多位广东资深戏曲从业者,他们揭开了舞台背后的真实一角,同时为广东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之路集思广益。

  

  专家坐镇,行当“十佳”脱颖而出

  

  “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涵盖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雷剧等七个剧种。来自全省15个专业院团的40名演员在连续两天的四场演出中,为观众带来包括粤剧《钟馗嫁妹》《霸王别姬》《白蛇传》《探谷》,潮剧《马武捶金砖》《李逵下山》,广东汉剧《火判》《改容战父》,正字戏《闻仲归天》,西秦戏《秦香莲》,雷剧《闯寺·拷蛤》等经典剧目在内的40个折子戏。不少剧目唱做技巧繁难独特,考验演员的看家功夫和综合素质,有些剧目甚至在当今舞台上难得一见,展示了演员高超精妙的表演技艺,也凸显了各剧种行当艺术的精华和魅力。

  此次活动邀请了八位省内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及专家担任评委,包括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丁凡、倪惠英、李仙花、曾小敏,广州粤剧院院长余勇,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

  最终,李伟聪、吴泽东、叶林、陈文斐、李霆辉、蔡金敏、毕海荣、余锦程、许子佳、麦少聪获得“十佳净行”荣誉称号;莫伟英、卢月玲、吴非凡、严金凤、余碧玲、黄文意、文慧、曾洁乐、莫燕云、钟慧获得“十佳武旦”荣誉称号。

  据了解,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心支持下,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将以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继续同全省戏曲工作者一起,在保护传承广东戏曲艺术、促进地方戏曲剧种良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擦亮“粤戏越精彩”品牌,为广东省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聚焦行当,填补戏曲赛事空白

  

  此次展演活动的最大亮点是聚焦行当。方展荣认为“行当”观念至关重要,广东戏曲行当展演抓点准确:“戏曲演员就是靠行当来演戏的,有行当的戏曲才有生命力。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有,才能让戏精彩。”倪惠英解释,每个行当都有特定的规范,“这次展演对行当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让传统戏曲基础更扎实,剧种发展更均衡”。吕维平举例认为行当内的“比试”增加了戏曲技艺的丰富性:“行内有句话叫‘千生万旦,一净难寻’,净行演员要嗓门大、功夫好、会勾脸……而且,为了这次展演,很多演员重拾了荒废已久的绝技。某种程度上,行当展演填补了广东戏曲赛事的一处空白。”

  虽然每场展演都聚焦同一行当,但剧种不同,评委如何评判演员高下?丁凡表示:“虽然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特点,但同一行当的表演形式不会差太多,对于基本功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曾小敏进一步解释道:“演员的身段、气质、做工、唱腔、念白等,都有规律可循,而且有标准。”方展荣认为:“不管是哪个剧种,演员一出台,起码唱、演要立得住脚。演员要会塑造角色,让观众相信!”

  

  守正创新,转变观念拥抱市场

  

  此次行当展演吸引了不少年轻演员领衔主演、搭戏。方展荣对年轻戏曲演员发展提出建议:“第一是传承,主动学习前辈经验;第二是读书,增加理解角色的能力;第三是吸收同一角色影视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第四是观察生活;第五是热爱。”倪惠英提出了“守正创新”理论寄语年轻人:“先守正,再创新,如果不学习传统技巧、不刻苦练功就说创新,会变成无根之木。”曾小敏认为此次行当展演能让不少年轻演员有清晰的目标:“自己定位了哪个行当,就从哪个行当入手,打好基础去死磕,每个行当都能出彩。”

  为了让戏曲拥抱年轻观众,中国戏曲界作出了很多努力。广东戏曲近年也有不少动作:排现代题材新戏、名家与流行歌手跨界合作、制作戏曲周边产品……丁凡说:“现在年轻人的审美眼光不同了,所以,传统戏曲必须有创新发展。但这种发展要有概念规划,例如,广东粤剧院取材自网游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就非常适合年轻人看。”曾小敏主演的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颇受年轻观众欢迎,她说:“广东戏曲一定要转变观念,以开放姿态走向市场,在保持传统戏曲艺术审美的基础上去跨界、融合。”方展荣则认为:“广东戏曲的创新固然重要,但也要保留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演员打好基础才能做到传承。”

  

  粤剧:广佛各有特色

  

  素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曲目演奏吸收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霸王别姬》《关公月下释貂蝉》《打焦赞》等经典粤剧曲目在广东戏曲行当展演中轮番上演。在二级演员、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副团长陈振江看来,这次参赛对剧团而言也是一次历练。18岁的唐文轩是红豆粤剧团此次参赛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能够和众多前辈同台展演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能促进自己学习和改进,学做戏其实就是学做人,往往要经历先苦后甜。”

  近年来,广州粤剧院推出了不少紧贴时代的剧目,红豆粤剧团副团长李嘉宜介绍:“2018年,广州粤剧院曾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合作排演小剧场《武松》,从传统经典名著中抽取观众熟悉的人物,结合流行文化反映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心态,让年轻观众在看戏的同时也有思考的空间。”欧阳山先生笔下的经典小说《三家巷》也被广州粤剧院搬上舞台,主演之一李嘉宜表示,将小说改编为粤剧现代戏难度不小,“编剧需要读出欧阳山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舞美、灯光、服饰、妆容与传统粤剧也有区别,人物角色则赋予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更高。”

  佛山粤剧文化气息浓厚,每逢周日,佛山祖庙的万福台有大戏上演。佛山粤剧院演员队队长梁妙彤说:“可能部分观众会认为粤剧起源于广州,粤剧实际上发源于佛山,广州是发祥地。”佛山粤剧院近几年来不断推进粤剧与佛山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佛山粤剧的特色,比如创编《将军令》,将佛山本地英雄吴勤的事迹以及蔡李佛拳功夫融合到粤剧进行展演。除此之外,让粤剧走近少儿,也是佛山粤剧院一直致力推广的工作。梁妙彤介绍:“去年,佛山粤剧院创编的少儿粤剧《大话哪吒》深受小朋友们欢迎。疫情期间,佛山粤剧院推出线上‘少儿粤剧培训营’,以免费的网络教学讲解视频让儿童了解和学习粤剧。线下则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以及举办‘佛山少儿粤剧艺术节’,希望做到粤剧从娃娃抓起。”

  

  潮剧:“写现代演现代”

  

  潮剧是以潮汕方言演唱的一种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场潮剧表演融合了潮汕音乐、潮汕方言、潮汕刺绣等文化元素,一级演员、汕头市潮剧传承人、汕头市潮剧团团长谢继顺介绍,部分潮剧角色的化妆技巧与其他剧种存在一定差异,“粤剧的武旦一般用大红色画眼影,而潮剧武旦角色是用朱红色。”

  近年来,潮剧人紧贴时代需求,创编了一系列优秀现代潮剧。今年9月,潮剧《绣虎》荣获第35届全国田汉戏剧奖剧目奖。而新编的潮剧现代戏《红军阿姆》《百姓之子》《望海潮》《许包野》等多部剧目更是频频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潮剧逐渐呈现出一种“写现代、演现代、唱现代”的新趋势。

  潮剧演员张往田是潮剧花脸行当传承人之一。今年45岁的张往田从小练体操,中学时期开始学潮剧,18岁开始专攻花脸。每逢上舞台前,张往田都坚持亲自操刀妆容,“不同曲目的人物角色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塑造的角色要自己画才能呈现人物特征。”

  中青年演员扛起传承潮剧的大旗,而潮剧新生代则得到培养新机遇。今年4月,中国戏曲学院与汕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学校+基地”新模式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在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设立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今年9月,28名潮剧学子通过努力备考,被中国戏曲学院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录取,28份录取通知书为潮剧的专业化发展增加了底气。

  

  广东汉剧:“以戏出人”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流行于客家人聚居的梅州等地。广东汉剧有近300年历史,以“西皮”“二簧”唱腔为主,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普通话。

  对于广东汉剧的传承与创新,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广武说:“传承与创新实际上是‘两条腿走路’,二者不能割裂。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将《闹严府》《花灯案》等经典剧目排回来,并结合时代文化、客家文化创排《黄遵宪》《李坚真》等现代戏。”2016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首次以汉调音乐剧的形成推出《梦@时代》,表达几代戏曲人在追梦过程中面临的曲折和迷茫……

  “以戏出人”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培养广东汉剧演员的利器,通过“周五有戏”“周六艺苑”舞台,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军营、进农村“五进”方式让演员得到锻炼机会,戏迷也有看戏的好去处。张广武说:“目前,以老艺人‘传、帮、带’培养年轻演员的方式逐渐奏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已经形成50岁为主的‘老三代’演员和30岁为主的‘新三代’演员。”

  

  正字戏:挖掘红色题材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约有2600个传统剧目,大多是宋元南戏名剧,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壮营是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

  净行展演有两场经典正字戏表演——庄良炉领衔的《张飞归家》,陈伟文领衔的《闻仲归天》。黄壮营说:“我们一直坚持以传统剧目表演为主,之后再开拓创新,希望正字戏这个古老剧种能有新气象。”谈及传承,黄壮营透露,保护中心近年一直在做正字戏保护工作,“搜集老本、资料,录制影像,写书”。另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编著的《正字戏》《南戏遗响——正字戏》《正字戏脸谱》等,都是正字戏研究的代表著作。

  如何创新?黄壮营透露:“中心最近几年开拓了红色、生活题材正字戏。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黄厝寮》是原创红色正字戏代表。”《黄厝寮》于2020年9月首演,讲述陆丰人民克服艰险,突破敌人封锁,保护南昌起义中共前委周恩来同志转移至黄厝寮养病并胜利渡海的感人故事,诠释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弘扬陆丰革命精神。黄壮营说:“演员穿着年代戏戏服唱戏曲,台词文白夹杂偏生活化,回避了话剧感,新型正字戏让观众耳目一新。”

  

  西秦戏:保留“点戏”传统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今汕尾),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吕维平是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

  吕维平表示:“我们延续几百年来的戏剧生态,带着经典剧目下乡演出,服务民间庆典活动。”戏团保留了“点戏”传统:“我们每年至少会准备50台戏,而且每年都会翻新戏目。通常有人需要西秦戏演出,会临时请戏,有时还是吃饭时间,我们就得马上带队去演。”吕维平也透露了一种特殊情况:“有时,西秦戏迷会点到戏单里没有的老传统戏,有些是老艺人走了,失传了;有些是没失传,但好多年没演过了。我们不敢随便演,不能糊弄观众。”

  在汕尾市,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都是广东四个稀有剧种之一,西秦戏尤其困难。吕维平说:“西秦戏以前还有两三个民营戏团,后来老一辈演不动了、人才转行,团队解散,现在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成了全国唯一一个西秦戏团队。”从艺40年的吕维平将传承西秦戏视为人生的修行:“我们到50多岁就要转型,尽量推年轻人上台演出,把师父教给我们的东西教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

  

  白字戏:抢救失传剧本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余锦程是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展演,余锦程选择亲自登台表演,带来白字戏《铡美案·理直气壮为百姓》,饰演包拯。上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演包拯,一晃演了30年。余锦程说:“我对包公情有独钟,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包公戏、包公剧,我喜欢他为民除害、为国为家、两袖清风的品质,这些永不过时。”

  余锦程透露,稀有剧种中,白字戏戏团数量不算少,“现在有100家左右,最鼎盛时有130多家”。疫情前,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的戏团,每年会到当地村子演220场左右的传统戏,每场戏有5小时左右。中心也在打造精品,“2014年,白字戏《龙宫奇缘》在广州的蓓蕾剧院上演,反响不错。每年艺术节,我们也会排新戏。”

  对于白字戏的传承,余锦程透露,现在剧目失传现象比较严重:“应该有200台可以演出的本子,但纯粹的白字戏剧本只有100多本。甚至有些戏,我们听过名字,但从没看过剧本。”目前,通过民间搜集,专家重新编写抢救的白字戏剧本有10台左右,“我们也会询问老艺人如何去演,尽量保留诠释故事的原味。”余锦程说。

  

  雷剧:线下演出红火

  

  雷剧起源于雷州半岛,以雷州方言歌唱,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旧时,雷州歌是本地劳动人民以雷州话自我歌唱、自我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民间歌谣,而互动对答是雷剧展演的特色之一。

  雷剧的妆发和服饰吸取粤剧而改制,雷州音乐成为雷剧音乐的特色,而锣鼓则吸取了京剧和粤剧,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总经理林奋认为,“可以用‘包容’一词来形容雷剧。”

  在湛江地区,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每年有250-300场次的雷剧表演为观众奉上,其中,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的表演场次每年多达100多场。“雷剧在雷州半岛地区十分红火,受欢迎程度高。”林奋对记者说,“每年剧团有10至20余场进校园活动,除了向学生们展演雷剧,还会讲解雷剧相关知识,指导表演。”

  在参加此次展演前,雷剧演员精心编排剧目,林奋介绍:“为传承老一辈的技艺,创编了徐娇艳主演的《闯寺·拷蛤》,剧团有意将老前辈们失传的发声技巧纳入到表演中,而群体技巧表演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