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蔡崇达:

让世界看到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02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符畅

    


  “事实上,中国故事在世界上是缺乏讲述的。”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专题论坛上,畅销书《皮囊》作者、《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蔡崇达表示,在十几年的媒体生涯中,他越发感觉到,我们其实缺乏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的机会。

  “每个人只能看到他心里已经存在的东西,在记录和表达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对方有一套清晰而且顽固的理解体系,你说的所有故事都会被他们打碎,他们会挑选适合自己理解体系的一些片段,组装成他们心里想的那个样子。”他说。

  除了表达通道的问题,创作者自身的表达也存在问题。蔡崇达认为,我们当前的媒体写作方法、现代文学小说的写作技巧等,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影响的,有些创作者会不自觉地迎合西方固化思想中狭隘、扭曲的中国故事。“信息如此发达,表达载体如此丰富,但在世界上只能看到雷同的、狭隘的中国故事,缺乏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他说。

  蔡崇达也曾激烈地争论过,但他逐渐开始明白,世界需要的是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而文学可以抵达人心。“故事才是最大的道理,才是最有力量的逻辑。故事可以讲述情节,也可以讲述情感、讲述感受,这些感性的认知,才能够打破逻辑的基础框架。”他说,“讲中国故事,就是讲你发自内心感受到的一切。把你感受到的真实表达出来,才能打动他人,进入他人的内心。”

  作为一名作家,在和记者交流时,蔡崇达也分享了他对于写作的感悟。“作家像是老天爷的农作物。老天爷把你放在哪,你有怎样的原生家庭,有怎样敏感的体验,这些都会构成写作的素材,这也恰恰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他说。

  2014年底,蔡崇达的首部作品集《皮囊》一经出版,就广受欢迎,如今已发行超过百万册,并在美国、英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翻译发行。

  “我能讲的就是很普通的故事,也是所有普通年轻人经历的东西,能有机会写出我内心的感受,我感到很幸运。”蔡崇达表示,在《皮囊》的写作过程中,他没有选择书写自己,而是呈现所有普通年轻人共同经历的人生命题,例如故乡和远方,理想和现实,亲人的生老病死等等。“我描写的主题那么普通,却又和大家有共通点。我能表达的就是自己感受到的部分,循着自己的感受,拼命往自己的内心走,想看清楚我纠结的人生命题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或许大家在阅读我的作品的时候,也跟着我走向自己内心,看到自己内心的真相。”

  蔡崇达透露,目前他的新长篇小说《命运》即将与读者见面,接下来还将出版《草民》一书,与《皮囊》《命运》共同构成“家乡三部曲”。另外,《皮囊》电影也将于明年正式开拍。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