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怀揣梦想 异军突起

广东冰雪运动近年来取得飞跃发展,已实现全运会夺取金牌目标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06日        版次:A07G    栏目:独家报道·广东的冰与雪    作者:苏荇、杨楚滢

     广东少年冰球队员在训练 广东省冰雪协会供图

     花样滑冰新星彭智铭(右二) 广东省冰雪协会供图

     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队在国外比赛 图/视觉中国

  

  地处岭南,广东似乎与冰雪项目离得很远。但乘着北京举办冬奥会的“东风”,广东近两个周期向着冰雪项目这一短板发起了冲击,并悄悄定了一个“小目标”——十四冬见金,冬奥会见人。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完成了50%,两个月后,这个冰雪梦也许会变得十分圆满。

  

  成绩显著  全运会已收获首金 

  

  广东一向是体育大省,近两个奥运周期,一批广东“冰雪人”正在悄悄发力,努力打破外界对于广东体育与冰雪无缘的刻板印象。如今,他们的深耕正在开花结果。

  在2019年10月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雪橇比赛上,彭俊越实现了广东冰雪在冬运会上的“破冰”——在男子双人项目(冬奥会项目)赢得冠军。这是广东籍运动员在全国第十四届冬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彭俊越已经拿了雪橇两个小项的金牌。”广东省冰雪协会相关负责人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虽然第十四届冬运会由于疫情原因,后面的比赛被迫延期,但在提前进行的雪橇项目上,广东籍健儿已经拿到2金3银4铜的成绩,“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十四冬见金’的任务。”对将会在2023年继续进行的十四冬比赛,这位负责人信心满满,“广东还有望夺金”。

  广东离达成“冬奥会见人”的目标其实也不远。截止到目前,广东还有23名运动员在国家队集训,分布在女子冰球、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等几个项目上。而中国女子冰球队凭借着东道主的身份,早已获得参加北京冬奥会正赛资格,这也意味着广东籍队员基本确定会出现在冬奥会赛场。

  据了解,中国女子冰球队主要以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队为班底,目前正在俄罗斯外训,实力不容小视。在2019-2020赛季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NHL)上,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队夺得总冠军,创造了中国女子冰球新的历史。今年8月,国家冰球项目训练基地也正式落户深圳龙岗。

  在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活动上,羊城晚报记者还看到了广东在花滑项目上的突破。当时,18岁的彭智铭在冰面上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名广东选手三年前已经是国家花样滑冰队的运动员,并且还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从业余俱乐部直升国家队的选手。记者在翻查资料时发现,彭智铭早在两年前已经能在比赛中完成阿克塞尔三周半跳,当年包括闫涵、金博洋等国家队选手在内,只有三人能够相对稳定地掌握这个动作。目前,还有六名广东运动员正在通过积分赛争夺北京奥运会的花滑参赛入场券,可以说,广东花滑已经能在中国花滑界占据一席之地。

  

  崛起内因  “家底”丰厚持续发力

  

  事实上,广东要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发展冰雪项目并不容易。相较于黑龙江等地早在1920年就开始发展冰雪项目,广东在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才在2017年成立广东省冰雪协会。但广东从培养人才到选择发展项目,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快车道”。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广东是体育大省,竞技体育人才基础雄厚,在田径、游泳、体操等项目有大量的二线梯队可供其他项目横向选材。”该负责人解释道。丰厚的“家底”支持广东发展冰雪项目,是体育大省的综合体现。“全国开展冰雪项目的省份很少,一些雪上技巧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从不同的项目转过来的,很快就能上手。”

  从2017年至今,通过从田径、蹦床、举重、篮球等项目进行跨项选材,广东输送了180多名运动员到国家队进行冬季项目集训。而这个数字,在全国排在了前三名,远远超过黑龙江等传统的冰雪运动大省。

  彭俊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名运动员以前练过田径、打过篮球,却从来没练过雪橇。2016年7月,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从湛江第八中学篮球队将彭俊越挑选到省里,而后送入国家雪橇队。在“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赛上,彭俊越和队友代表中国队出战,获得了团体接力第九的好成绩,这也是中国雪橇队首次闯进该项目的前十名。

  广东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灵活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在发展技巧类冰雪项目上亦占据了不少优势。在一些技巧类冰雪项目上,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帮助运动员迅速提高成绩。“技巧类项目不是常年在雪上,而是利用八个月在陆上练雪上技巧。例如滑板和滑雪就是相通的,雪季到来的时候,把陆上技巧带到雪上去翻跟斗。”省冰雪协会的不少教练员都跟羊城晚报记者提及过广东在跨项选材上的“威水史”。比如2018年,协会带了六名孩子,分别是举重、击剑和跑步项目的运动员到西安参加中国雪橇队的跨界跨项选拔,结果三名孩子被外教团队选中,留在了国家集训队,而其他省带了二三十名孩子只被选上一人。“我们的超高中选率让别的省市很羡慕,我们自己也很自豪,广东的孩子确实身体控制能力很强。”

  目前,广东雪车、雪橇等项目一线运动员均在国家队进行集训,部分冰球、花滑等项目的二线队员在广州、深圳训练。此外,借助黑龙江在冰雪项目技术、管理等优势,广东与黑龙江联合培养了一部分运动员,均是广东在十四冬上的冲金力量。

  除了有源源不断的运动员往冰雪项目上培养外,广东还在训练、医疗及其他后勤保障上持续发力。目前广东有三位教练在国家队帮助运动员备战北京冬奥会,分别是冰球的孙锐、花样滑冰的李东子和大跳台的翟晓猛。另外,裁判员实力也不俗,在钢架雪车、雪车、滑雪等项目上有五六名广东的裁判员,均为专业运动员出身。

  

  纵观现状  大众参与度不断提升

  

  广东人对于冰雪的喜爱恐怕并不弱于冰天雪地的北国。根据国内头部旅游网站统计,广州、深圳两大城市无论是人数还是消费金额,常年稳居冰雪旅游榜单前列。广东的滑雪人群特别庞大。

  广东冰雪推广的瓶颈以前在于基础设施。“要养鱼,得有鱼缸,那我们要练冰雪就得有场地。”该负责人说。以往缺乏场地时,很多家长都要带孩子去北方练花样滑冰,去北方找场馆、找教练。但目前,广东省内冰雪场地近20家,数量排在全国前五,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广州融创雪世界为场馆代表,全市有六家室内冰场、两家室内滑雪场、一家冰壶馆和众多溜冰场。广州、深圳两地的冰雪俱乐部吸引了不少退役国家队队员前来任教,师资力量大幅提升。

  在推广冰雪运动上,广东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大力推动“轮转冰”。轮滑,俗称“旱冰”在广东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在广场上、公园里均可看到练习轮滑的身影。在此基础上,轮滑球开展也相当充分,给冰球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空间。据业内人士介绍,只要会轮滑,基本上到了冰上就能滑行。先练轮滑球,再练冰球,训练周期就缩短了。

  2019年至2021年,广州连续三年举办了广东省青少年冰球锦标赛,今年已有9个地级市、374名运动员报名参加冰球锦标赛。协会负责赛事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如果以俱乐部形式报名,参赛人数将会远超5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轮转冰”而来。另外,学花滑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广东已连续三年举办了广东省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

  从竞赛能够窥见冰雪项目的群众基础,而另一方面,竞赛的杠杆也在撬动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2016年至2021年间,广东每年筹备举办群众冰雪运动比赛、活动37项次,参与群众及各项运动爱好者达200多万人次。

  明年第十六届广东省运会还增加了冰球和花样滑冰的项目设置,这个举措不仅带动了更多孩子参与到冰上运动,还促进了轮滑球教练向冰球裁判员转型,省冰雪协会这几年借势培养的大批冰雪项目教练员、社会指导员,未来都能派上用场。

  此外,自2016年起,广东省冰雪协会在每年12月初都会举行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通过冰上项目表演和比赛,点燃一系列活动,鼓励公众在春节前参与到冰雪运动中。随着各地市冰雪场馆的增加,协会串联起东莞、深圳、湛江、中山等地的冰雪场馆,携手推动大众冰雪季宣传。

  

  未来期待  涌现更多基础设施

  

  尽管广东冰雪场馆数量现在已经跻身全国前列,但和冰雪传统强省相比训练条件仍存在不足。在全省范围内,能够用于专业训练和比赛、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主要分布在东莞和深圳,近期奥体中心附近的活力基地真冰溜冰场装修后重新开业,广州才算有了第一块1800平方米的标准真冰冰场,令全省的标准冰场增加到五块。

  目前,二线冰雪运动员的训练场馆主要由冰雪协会会员单位提供,集中在广州冰河湾、活力基地真冰溜冰场及深圳昆仑鸿星冰球气膜馆三家冰场进行训练,有些冰场并非专业的标准冰场,而且往往需要在非黄金营业时间训练,与黑龙江等传统冰雪强省的训练条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广州乃至广东在冰雪基础设施发展上还存在一些掣肘。广东现有冰场大多为民营场馆,选择场地时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交通便捷的市中心租金高且难以提供足够大的面积建标准冰场,而在偏僻的市郊建场馆又难以聚集人气,不利于群众进行锻炼。还有一点,冰雪场馆的建筑性质和主管单位等关系尚未理顺,亦阻碍了场馆的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时感受到,冰雪项目的相关从业人员都有一个期盼,希望未来冬季项目场馆建设国家标准能够早日出台。比如根据城市的人口量,需要配备多少个冰雪类体育场馆,人均锻炼面积要多少,需要配备多少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冬季项目类似的标准还没出台,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不过,对于未来,省冰雪协会上下还是充满信心:后冬奥会时代,我们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强省,群众体育也是大省,我们(冰雪发展)后续的事情一定在体育总局的规范和部署之下,我们有信心认为广东能完成总局交给的任务。

  羊城晚报记者 苏荇 杨楚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