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礼乐龙舟:八龙竞渡争锦标 声声喝彩添豪情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0日        版次:A05G    栏目:    作者:陈卓栋、彭纪宁、马勇、谭耀广

     礼乐龙舟竞渡极具观赏性 付师华 摄

     蓄势待发的“扒丁”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摄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彭纪宁 马勇 通讯员 谭耀广


  “桃果红”“花蓝桡”“天字号”……这些奇特的名字,正是8艘礼乐传统龙舟的尊称。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礼乐龙舟,既代表了当地人对龙图腾的敬畏,也尽显浅窄曲折河涌中“竞速风流”的魅力。每逢礼乐龙舟“出大标”,当地男女必站满河涌两岸观战,一声声“扯离佢!(当地方言,意为在竞速中领先对方并拉开距离)”的喊声,让这项诞生300余年的非遗更添豪情壮志。

  

  水乡出八“龙” 名号各不同

  

  礼乐龙舟协会官网介绍,位于如今江门市江海区的礼乐,东隔青年河与外海相望,西隔江门水道有新礼大桥相通新会会城,东南邻新会睦洲镇,南邻新会三江镇。当地河网密布,街道内的主要河道有礼东河、二星宫河、张围河、中心河、礼西河、新河、汲水窖河、礼东主干河、零河等河道。由于地理环境条件,当地“无舟不通行”,乡民到农田耕作、探亲、外出谋生都要划船出行、以舟代步。舟、船成了礼乐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广东礼乐龙舟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介绍,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礼乐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至今已有345年。历代礼乐民众以传统里坊划分,每一里坊制作一艘龙舟并负责管理,分别是联捷坊的桃果红、朱紫坊的花蓝桡、南桥坊的九社、东门坊的黄桡、乌纱坊的红桡、南兴坊的天字号、忠联坊的七星、中正坊的白桡、月塘里的黑桡。可惜黑桡在百余年前因种种原因而湮没,如今尚存八龙。2000年后,礼乐各地又陆续建造了10余条小龙船,然而始终以传统八龙为尊。

  龙生九种,各有不同。《广东礼乐龙舟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介绍,传统龙舟外观各异,分有英、雄、威、武号之称。其中,桃果红和天字号为英号、七星和九社为雄号、白桡与红桡是威号、黄桡与花蓝桡是武号;此外,还有公母之分,花蓝桡、白桡、桃果红为母龙,其余均为公龙。

  

  千金选好木 精工造“新龙”

  

  礼乐当地不少老人皆表示,当地人以水为邻,对神话中管理海、河的龙图腾十分崇敬;加上“以龙划片”,每一条传统龙舟代表着一片里坊的荣耀,故此对8条传统龙舟均奉若至宝。

  据介绍,8条传统龙舟制作时,均以各种贵重木材做原料,原木以人工开大锯,单单锯木开料就要整整一个月;主体成型并进行表面处理后,根据不同设计,用红、黄、绿、白、黑、金等色颜料上漆;最后装上龙头、龙一(即龙尾),龙舟即告完成。虽然每条传统龙舟外观不同,但长度基本都在35米左右,可以乘坐划船选手、舵手、锣鼓手等成员71人。

  记者了解到,由于用料质量上乘、做工过硬,加上保养得当,传统龙舟制成后可以使用数十年。而一旦“老龙”退役,当地要马上制作“新龙”继承。2019年,礼乐乌纱便制作了一条红桡“新龙”。

  乌纱村委会人士介绍,“老龙”为乌纱村服役了33年,2019年正式退役。“新龙”由乌纱村5位造船师傅自己制造,“原本打算去顺德订造的,但算起来价格贵,用料也不一定好,于是村民就决定自己选好点的料子自己做。”其中一位造船师傅说,由于希望在比赛中速度更快,所以“新龙”在制作工艺上进行改进,这样船身重量更加轻,不足3吨,“比‘老龙’要轻了差不多一吨!”。

  据悉,8条传统龙舟的制作用料均十分讲究,且工序繁复,所以花费巨大。2019年乌纱制作的“新龙”就花费超过30万元,费用全部由村民自己筹集。

  

  水上马拉松 八“龙”竞争先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礼乐龙舟,包含着众多民俗传统,如“新龙升水”“采青”“贺庙”“晒标”“龙舟饭”“第一龙舟戏”等等。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当属龙舟竞渡活动。

  礼乐当地人士介绍,当地龙舟竞渡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端午扒“节龙”,另一种叫“出大标”。“节龙”是五月端午节扒的友谊赛,不设奖项;而“出大标”则是8艘传统龙舟间进行的大赛,通常是5年一次,比赛时间多安排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

  每次准备竞赛时,各坊均把龙舟从俗称“龙舟坞”的河段中挖起,洗净淤泥,扎好龙筋。端午扒“节龙”期间,龙舟每天扒到张围河,三条或两条进行非正式竞赛,一河两岸涌边满是围观群众,热闹非常;而盛大的“出大标”活动更是分外精彩,河中八龙竞渡、锣鼓震天,岸上呐喊声、喝彩声交汇一处,震耳欲聋。比赛结束后,龙舟清洗干净,便埋进“龙舟坞”保存,人称“龙舟埋坞”。

  礼乐龙舟竞渡的赛制也独具特色。记者了解到,“出大标”的赛道长5千米至8千米,来回共14次,龙舟每一来回取1支标旗;因赛道较长,一次比赛可耗时3小时,非常考验参赛者体能,因此又有“水上马拉松”之称;由于礼乐的河道狭窄,龙舟又长,比赛时不能转弯,只能“转鼓”,即临近赛道尽头时,船头把舵人竖起桡板示意,鼓手擂鼓,划船者使龙舟骤停,然后迅速转身前后互换,如此才能往返竞渡。

  礼乐龙舟协会人士表示,礼乐龙舟一直保持传统的竞技模式,是开展广泛、最受乡民爱好的体育竞技活动。

  

  对话“传承人”

  

  邓锡康:“把划龙舟的技艺传给年轻人”

  

  记者:不少礼乐人都说自己从小就和龙舟“打交道”,您是否也如此?

  邓锡康:没错,我从小就看大人划龙舟,那时候特别热闹,我们一帮年轻人就缠着大人要去学习、模仿。

  我十几岁时就做“扒丁”参加比赛了,后来到了22岁还当上了舵手。之后做舵手做了34年才“退役”,在礼乐算是时间比较久的了。

  记者:在礼乐要当龙舟选手容易么?

  邓锡康:要上龙舟扒“节龙”、“出大标”不容易的。划龙舟的“扒丁”需要“操桡”训练、接受老前辈挑选;而打鼓的、打锣的还有把舵的,除了要有技术、有经验,还需要在村里有威望。还有就是因为比赛时间很长,对人的体能要求很高,所以要划龙舟,身体要好。

  记者:“退役”之后,听说每年龙舟竞渡您仍然很操劳?

  邓锡康:虽然我现在老了,扒不动了,但还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2007年,礼乐龙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成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种荣誉和肯定,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要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身份。所以每逢龙舟竞渡,我都会站在岸上观察或亲自上船,纠正“扒丁”的动作。

  除了在本村当教练,有时也被别的村请去当教练。人老了,就要把划龙舟的技艺传给年轻人,我的几个孙子现在也会划龙舟了,礼乐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龙舟,每逢比赛时不少在外地打工的都会回来参加比赛。这让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