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红色河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鲜活样板”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7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李海婵、林海生、河源宣

     高铁开通,令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生活圈、休闲圈

     河源正式迈进高铁时代

     龙川县《十万挑夫上赣南》木偶剧演出画面

     河源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龙川县成功打造“龙川1号公路”农路品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12月10日试运行,进一步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李海婵 林海生 河源宣

  图/河源宣

  

  冬日,河源加快发展的势头火热。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通车运营,为河源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日,河源市2021年高铁经济系列经贸活动共签约、动工项目31个,总投资高达349亿元。捷报频传、收获满满,正是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催化剂”的生动实践。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基因至今传承不息。一次次涤荡心灵的深入学习和研讨,一场场热气腾腾的党史宣讲,一个个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的红色故事会,一件件办到群众心坎的民生实事……无论在机关、企业、学校,还是在社区、镇街、田间,党史学习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河源,滋养着初心使命。当前,河源正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奏响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进行曲。

  

  红色底蕴深厚

  讲好红色河源故事,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和轰轰烈烈的革命历程为当地文艺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源围绕“为群众办文艺”特色活动品牌,通过创作红色山歌、开展文艺演出、举办歌咏大赛等活动,以红色歌声唱响党史学习教育主旋律。

  和平县推出歌曲《春风春雨春茶香》,聚焦脱贫成果,歌颂党的春风春雨带来了九连山春茶飘香及脱贫致富的好政策。龙川县融合省级非遗“龙川手擎木偶戏”,创作《十万挑夫上赣南》木偶剧,以歌唱、情景表演的客家山歌剧形式,展现龙川苏区人民团结一心,组成“运盐敢死队”,千方百计地把食盐、布匹等急需物资运输到赣南的动人景况。花朝戏《血田英魂》以紫金红色革命历史“血田惨案”为题材,用花朝戏的文艺形式,再现当年紫金革命群众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客家山歌颂党恩》《心心相印》《爱你我的党》……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相继推出,10多支“文艺轻骑兵”到基层开展文艺下乡200余场,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艺大餐,在“演、看、唱、听”中弘扬革命精神。

  河源这块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发生了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好“教材”。为此,当地深入梳理党史档案,共梳理征集1923年-1987年有关河源地方党史的档案资料1731件,编印了《河源市党史学习简要读本(口袋书)》《中共河源地方史重要文献选编》等红色书籍,对河源第一批19处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进行了三维全景拍摄,打造成河源红色资源“云展厅”。

  据统计,河源有超过200个革命旧址。为了用活红色资源,当地实施《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投入1500多万元修缮紫金县苏区革命旧(遗)址群,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点。通过革命后代领读、党员干部诵读、纪念场馆展示阮啸仙等河源革命人物的“红色家书”及培养“红色小小讲解员”、党员群众写一份家书等方式,讲好红色故事。

  多措并举之下,河源红色旅游掀起热潮。阮啸仙故居、紫金县苏区革命遗址群等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在故居可以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精神,加深红色记忆,小孩也知道了很多革命故事。”市民廖女士表示,这次带小孩来参观,不仅可以了解红色历史,培养爱党爱国情怀,还能带着孩子到郊外踏青。据悉,河源规划推出“红色文化”教育主题研学旅行精品线路6条,宣传推介河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乡村振兴成果,进一步擦亮河源市“红色经典”品牌,提升“文旅+红色”影响力。

  

  厚植为民情怀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答好“民生答卷”

  

  10月19日,在河源市委书记“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上,市民黄女士提出“本地医院没有去铁药物地拉罗司分散片,能否尽快采购?”在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存在问题后,河源市卫健局当日就部署了药品采购工作任务。10月21日,首批10盒地拉罗司分散片到达河源市妇幼保健院。目前,河源多所医院已配备。

  “开心、踏实!”得知问题顺利解决,黄女士、兰姐等地贫患者家属用4个字形容他们的心情,“买药、输血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非常感谢‘面对面’这个机制,让我们这群地贫患者家属感受到了充分的照顾和关爱。”

  这是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成效之一。为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10月份起,由市委书记和市长轮流每月安排半天时间,聚焦一个主题与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实实在在推动解决一批反映集中、强烈的民生问题。

  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是为民办实事。一直以来,河源在聚焦民生、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7月8日,《市委、市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以正式文件形式印发,明确了市委、市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重点民生项目,推动民生项目落细落实。

  河源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务中心联动做好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为全市所有“两客一危一重货”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推进县乡道与国省道平交路口“一清一灯一带”建设整治。

  河源市水务局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确保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

  河源市卫健局实施出生缺陷项目诊断与免费筛查,为孕妇及新生儿提供免费筛查。河源市教育局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成果,着力增加公办学位和民办普惠学位。

  ……

  截至12月16日,市委、市政府领导“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10项,已完成9项,占任务总数的90%。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正全面推进,并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

  为确保活动直达基层,各县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如连平县开展党员干部直联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答复解决群众难事实事9434条,一举解决了“十七年断头桥”一朝变通途的“老大难”等。龙川县组织发动各级各单位党员干部利用周末时间回乡,围绕“三个聚焦”(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在田间地头学党史办实事。江东新区大力推进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运用“云平台”化解社会矛盾。市高新区聚焦群众所盼,着力加强园区软硬件建设,优化提升园区环境……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正在“办实事”中绽放。

  

  发展动力强大

  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来了来了,高铁来了!”12月10日上午9时55分,从深圳北首发的G4640次列车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驶进河源东站,标志着河源正式迈进高铁时代。

  “河源通高铁了!”连日来,这件事刷屏河源人朋友圈,也是河源人期盼已久的历史性时刻。一列高铁,434公里,13个站,350公里时速,让河源与赣州、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变得更加“亲密”。一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高速铁路,是一条打开河源“山门”的黄金钥匙,拉近了河源与湾区城市之间的距离。河源,由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生活圈、休闲圈。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同日,河源市2021年高铁经济系列经贸活动在河源东站举行,河源市高铁经济盛世启航。据了解,江东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高视野,着眼快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实施“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扎实做好城市、功能、产业和江岸“四篇文章”,滨江新城雏形渐显,高铁新城拔地而起,产业集聚提质增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江东新区作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优势加速凸显,赣深高铁的通车,也给江东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本次经贸活动签约项目9个,投资总额168亿元;动工、投产项目22个,投资总额181亿元,其中动工项目16个,投资总额112.2亿元,投产项目6个,投资总额68.8亿元。集中签约动工投产项目类涵盖工业、服务业、商业、农业、民生等,将推动河源产业发展加速集聚,为河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参加活动的深圳市铂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野说,“高铁一通,人财畅通。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朋友们一起同行,加入河源高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跑道’。”

  今年以来,河源持续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卓翼科技、农夫山泉(三期)、怡宝、碧优选等知名企业项目落地建设,各种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向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捷报频传、收获满满,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催化剂”的生动实践。当前河源将党史学习教育同“示范区”“排头兵”建设、“融湾”“融深”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抓住用好“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历史机遇,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未来五年,河源将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高铁时代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主动承接现代产业延伸,加快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水产业集群、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全域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五大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