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七分校一周年时的150米射击比赛 南梁红色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
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 |
采访路线示意图 |
列宁小学旧址 |
策划:陶 勇 统筹:赵亮晨 林本剑 采写: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柴智 魏超然 摄影: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梁喻 “我们当地的孩子特别喜欢打胡基仗,双方分为‘红军’和‘白军’,先以猛烈的炮火(即胡基)进攻,在尘土飞扬时互相冲刺拼杀,进行游击、迂回战,最后以包围战结束。”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用独特的甘肃方言绘声绘色地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打胡基仗,他口中的武器胡基其实就是随处可见的土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是南梁最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也是陕甘边列宁小学学生们最喜欢的运动。 军事体育、地方武艺相辅相成 茫茫黄土塬,巍巍子午岭。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高原上的一片红色热土,中国革命历史重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南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其为“两点一存”,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据夏世鹏介绍,当时陕甘地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落后,春节连会写对联的人都找不到。为了发展陕甘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习仲勋同志发起兴办了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让教育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 列宁小学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借用三间民房和三孔窑洞作为师生宿舍,尽管如此,学校师生办学和强身一点都没有耽误。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唱歌和体育,由校长蔡子伟和教员张景文自编教材,教孩子们识字。不仅如此,为了强身健体,适应边区革命斗争的需要,学校也十分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课以军事体育锻炼为主,同时还有当地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夏世鹏看来,这是陕甘边区体育运动的一大特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军事体育游戏,通过锻炼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军事技术和战术常识,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例如红绿棒的操练,学生每人自制一支五尺长的木棍,一半染成红色,一半染成绿色,上体育课时由教师和红三团先锋队员教授,类似武术的棍术打法。另外,学校开展木刀和红缨枪的练习。刀和枪都是学生用木头自制的,然后拴上红缨子和红布条,以班为单位进行劈刺、格斗,一招一式,你刺我挡,枪头上的红缨子在风中飞舞,场面极为整齐壮观。” 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郑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列宁小学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困难重重,学校不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来丰富师生们的课余生活,传手帕、拔河、猫捉老鼠、踢毽子和爬山等游戏活动,在学校已成为常态,列宁小学自创的《跑步歌》当时在孩子们之间也是广为流传。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决定创办陇东中学,校址设在庆阳县,在此后的岁月中陇东中学曾两度搬迁,羊城晚报记者在庆阳古城寻访到三处陇东中学的校址,无论是大礼堂旧址,还是位于城北的新校址,都能看到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9月为陇东中学题写的校名。当年朱德和刘少奇为学校题词,就是希望实现学生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陇东中学设置的体育课每周两个学时,课外活动内容丰富,也与军事体育项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除田径、体操和球类外,还请三八五旅干部战士教授军事体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训练集合、解散、步法、跪卧姿势、队形变换,以及手榴弹的投弹训练、步枪的操枪方法、爬山和搜索前进、夜间方位判断等。1940年,陇东中学学生曾组团赴延安参观,并与当地学生代表进行了篮球友谊赛,参观期间在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一边挖窑洞一边练体魄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的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东华池村,南梁红色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常斌强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抗大七分校于1941年4月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建校,1943年在抗战陷入僵持之际,为了让抗大有一个稳定的办学环境,中央军委决定将抗大总校和分校迁回陕甘宁边区。4月、5月间,原抗大七分校、晋绥陆军中学、抗大二分校的附属中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两个陆军中学总共4900多人集体转移到陇东地区,合编为抗大七分校。 办学的三年期间,全体学员一边开荒种地、挖窑洞、建校园,一边学文化、学军事,同时也不忘磨练自己的身体,抗大七分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的军政干部人才。常斌强与羊城晚报记者一同回忆了那段艰苦岁月:“抗大七分校发扬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在习文练武之余,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由于这里处于子午岭的林区,植被茂密,抗大七分校的学员就地取材自制木马、单杠、双杠、天桥、篮球架等运动器材。” 常斌强认为,运动项目的广泛增加,极大增强了学员的体质,也活跃了生活气氛。“当时抗大七分校将早操锻炼列为起床后的第一项任务,早操的内容包括兵式操、跑步、爬山等,长跑由开始的十多分钟增加到后来的一小时。1943年冬天还进行了冬季技术大练兵,从军事训练科目投弹、刺杀、射击和跨障碍,到军事体育单双杠、木马和马术表演,学员都练得非常认真。每次训练,各班都整队出发,唱着自编的‘毛主席亲手写下动员令,动员我们大练兵……’的歌曲走向操场。在当时的实弹射击测验中,曾出现五六十米远的优秀投弹手,被评为‘朱德投弹手’,成绩拔尖的刺杀手则被评为‘贺龙刺杀手’。这些军事体育活动都显著提升了抗大七分校学员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开展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培养出“一流球星”和“红色娘子军” 抗大七分校在陇东时期,最大特色就是涌现出第一流的“球星”和“红色娘子军”体育积极分子。除了劳动学习训练之外,篮球是学员们晚饭后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各队都拥有技术过硬、球风硬朗的篮球队,抗大七分校学员之间的比赛总是能吸引老乡和战士们的围观。 二大队队长刘卓群参加革命前是北平的大学生,但外表看上去并不像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更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军事干部。刘卓群力大勇猛,被大家称为篮球场上的“坦克”。而徐光是直属女生队的队长,是刘卓群的老搭档,两人配合默契,技术娴熟,每次同场打球,都会引来小球迷的追捧,并发出阵阵喝彩声。在小球迷眼中,刘卓群和徐光被看作是世界上的一流球星。 翻跟头、打拳、练对枪,抗大七分校的女学员可谓样样精通。武术训练尤其刻苦,而且经常在月光下一练就练到半夜。每逢节假日,她们的踩高跷表演都别具一格,有高有低,女扮男装,步伐多样,灵便自如。她们表演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武打动作都是自己设计的,“红色娘子军”成为抗大七分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陇东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既彰显地方特色,又通过创办红色学校培养了众多的革命人才,这些学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事业的生力军,为体育事业开创全新局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