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 2021年11月7日凌晨,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202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正式落下帷幕,来自LPL赛区的EDG战队最终不负期待,以3比2的成绩击败来自LCK赛区的劲敌DK,成功夺得S11的冠军宝座。当晚,全国有4.8亿人在线观看。中国队获得冠军后,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发贺电,各地电竞迷举行了疯狂的庆祝活动。 材料2: 2018年6月1日,中科院的12名院士公开联名,希望将每年的6月1日设定为中国“无网游日”,并对孩子们说:“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而不是你们的手机里。” 材料3: 面对网络游戏公司的“狂轰滥炸”,农村青少年已成网游成瘾“重灾区”。调查显示,青少年已成为网游主力用户之一,而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游的时间则更长。 网络游戏问题,已然成为青少年成长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从国家电竞队队员、中科院院士、网游公司负责人这三种身份中任选一种,写一封公开信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学生作文1 开放包容看电竞 □宋智贤 广州六中高三(2)班 亲爱的公众朋友: 大家好! 我是一名国家电竞队的成员。鉴于我国电竞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仍有许多朋友不了解电子竞技,请允许我借此机会为大家宣传一下真正的电竞及其价值。 很多人将电竞和游戏混为一谈,视其为“电子海洛因”。两者实际上有本质区别。 游戏的营利方只是游戏公司,而电竞的营利方还包括电竞俱乐部。也就是说,对我们而言,电竞是一份职业,是同其他职业一样也需钻研、练习、协作的实实在在的职业。因此,对于游戏衍生的产业链,我们不应固守成见。其实,这是对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映射,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描摹。 曾有12名中科院院士公开联名,希望将每年6月1日定为中国“无网游日”,并美言:“命运掌握在你们手里,而不是你们的手机里。”的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电子游戏对下一代的影响。大家能够如此关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值得高兴的事。电竞产业的确给部分青少年带来了瘾疾,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担起责任——游戏公司需要加强规范,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也更要循循善诱。 但电竞行业的潜力有目共睹。 今年6月,南京传媒首届电竞专业的学生全部毕业,就业率高达94.5%,相关从业率为62%。即使不在相关领域发展,电竞专业的学习也依然能培养融会贯通的反应力、判断力、组织力等,不仅挖掘出青少年更多的可能性,还带来了崭新的产业和人才基础。 电子竞技不仅成为个体的“命运齿轮”,甚至能够成为国家的“财富密码”。电竞产业有巨大潜在经济价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人率先尝试将支柱产业转向娱乐业和电子竞技。2004年,韩国电竞的直接产值已超40亿美元,其衍生产业链的价值总和甚至超过了汽车产业。随着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稳固和发展,电竞对于我国经济的支撑力也逐渐在提高。面对这种趋势,我们或许更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之。 最重要的是,在电子竞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体育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延续。对战劲敌韩国DK,EDG在7777公里外的赛场上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夺冠当晚,几乎全中国的年轻人都沸腾了。这场全球瞩目的游戏比赛不仅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更寄托着无数人的家国情怀——以“竞技”为名,意味着这场比赛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视野,进入了“体育”的范畴。 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浪潮,同时也孕育着无数机会。我们应放下傲慢与偏见,以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它。 一名国家电竞队队员 2021年11月17日 学生作文2 设立“无网游日”正当时 □谢冰莹 广州六中高三(2)班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中科院院士。今日,我同十一位同仁公开联名,希望设立“无网游日”。这不仅是我们深思熟虑的决定,更是我们已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对下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请相信,命运永远只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游戏中。 我们并非要杜绝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并非一无是处。适当可控地游戏可以使人身心放松;了解游戏相关话题,可以增加与同龄人的共同语言,更好地融入群体;国家电竞队EDG夺冠,队员们为国争光,增强了我们国家自信,我们亦为他们欢呼、喝彩。这些,我们并非视而不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这块经济蛋糕越来越大,许多企业都意图分一杯羹。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开始针对青少年“狂轰滥炸”,比如,Elo机制便暗合了青少年年少气盛、不服输的心理特性,让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相信不少同学都有过连赢之后连输、不服总想赢回来、结果在游戏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忘记去做计划中应做的事的经历。其实不仅是青少年,许多成年人也一样无法挣脱Elo的囚笼。 另一方面,青少年一旦觉得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就容易在网游中去寻求认可。在农村,部分青少年更甚,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又实在难有共同语言,他们更容易游戏成瘾。近年来,因网游成瘾而导致亲子关系破裂、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无不让我们痛心疾首。 故而,我们认为,建设“无网游日”正当时。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指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严控沉迷游戏的必要性和沉迷游戏的危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希望青少年不要沉溺于一块小小的屏幕,而是放眼于大千世界,切实体味百态人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人应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所以我们再次呼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期待你们心怀梦想,勇敢前行,不负韶华。 一位中科院院士 2021年11月17日 学生作文3 汇八方之力,共谋治本之道 □黄睿玮 广州六中高三(2)班 亲爱的各界人士: 你们好。 “双减”政策背景下,网络游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EDG夺冠后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引发了各界的广泛争论。作为一名网络公司负责人,我以为,网络游戏和电竞行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时代特点。对网游“一刀切”的极端做法断然不可,唯有汇八方之力,理性客观地采取合理措施,方可解决实际问题。 曾有中科院院士呼吁设定“无网游日”,警醒青年“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而不是你们的手机里”;也有家长联名上书,希望根除影响孩子未来的这一“毒瘤”。这些做法不难理解,为了避免孩子们沉迷手机,对网游的斩草除根不失为一种有效之举。然而,网游并非诸位口中的“万恶之源”,命运也从不会因某单一事物而改变。只能各方共寻治本之道,齐心共进方能解此困局。 有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已然成为网络成瘾“重灾区”。对于他们,禁止网游便是治标不治本。推动城市之间异地上学,让父母多关心、疏导孩子的成长,学校与社会携手加强网络教育,这才能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控能力,把握正确的娱乐方向。 面对当下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我们游戏公司方面已经在采取措施,承担起了应尽的社会责任。比如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已开始限制青少年的游戏时间。不少孩子们已从“线上开黑”转为“线下碰面”。他们对游戏的热情不会消散,但开始以更贴近生活的形式满足对娱乐的需求。网游当然不应成为影响孩子们成长的“背锅侠”。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网游的正确看待与使用,甚至会助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孩子们的朋友,会玩的孩子更有未来。EDG夺冠之夜,不少高校创建线下观赛点。诸多高校平时也会举办网游比赛,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由此可见,网游并未被高校抵制,热爱网游也未曾成为学子们考取名校的“拦路虎”。相反,网游可能还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多了一种宣泄情绪的途径。如何理性地对待网游,才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电竞项目进入亚运会,EDG夺冠引发狂欢,已昭示着网游的发展不可阻挡。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更加闪耀,唯有汇八方之力,共谋治本之道。 一名网游公司负责人 2021年11月17日 教师点评 “网游猛于虎耶?!”EDG 夺冠,再次点燃这个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任何一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都非常容易陷入情绪化表达,不过,这个题目设置了三个“他者”的角色,这样更容易让“作者”理性表达,以产生思辨性的结论和建设性的建议。“国家电竞队队员”现身说法,纵论电竞承载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精神”,引导人们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争议事物;“中科院院士”直陈青少年沉迷网游和网游公司“狂轰滥炸”诱导的客观事实,呼吁“青少年不要沉溺于一块小小的屏幕,而应放眼大千世界,切实体味百态人生”;“网游公司负责人”一方面在揭露家庭和社会“甩锅”网游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坦陈愿意积极主动改进防沉迷系统,参与齐抓共管,“汇八方之力,共谋治本之道”,给网游行业和孩子未来以更加清朗的未来。 读罢三封“公开信”,虽然阐述逻辑存在一些瑕疵,但我想各方应该都会有所“释怀”吧。正所谓,孩子的归孩子,成人的归成人。正视问题,公平讨论,而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有罪推论”,那么,大家都会有一个霞光满天的未来。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非师点评 首先不得不说,这个作文题出得特别好,特别应景,特别切中时代的焦虑和困惑。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文章,不仅仅是一种不加了解的本能辩护,更是一种深入的思考。黑格尔说,凡存在即合理。可是我们确实要追问,是在哪种意义上、哪个范畴里、哪个层面上合理?网游或电竞游戏便是如此。 这几篇作文都能够体现出这种“范畴”的意识。先承认相反观点的合理性,然后再开掘出自身立场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坚决否定,搞一刀切。 第一篇作文写出了电竞游戏也是一种体育竞技,它蕴含着可能与机遇;第二篇作文认为我们不要沉溺于小屏幕,应该放眼大世界,体会百态人生;第三篇作文认为应该合理地控制网游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们的乐趣。这三种结论都令人深思。 当这样的三篇不同立场却又彼此体谅的文章放置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变得踏实了。事物正是在质疑与包容中,获得自身价值与发展的。 (文学博士 知名作家 王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