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揭阳神泉海上风电项目 揭宣供图 |
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 吴松深 摄 |
“红头船上唱红曲”惠民展演展示活动成为揭阳古城青狮文化旅游景区的“重头戏” 涂英鹏 摄 |
文/赵映光 许创盛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重要历史交汇点上,见诸史载已有2200多年的粤东古邑揭阳步入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时期。 揭阳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并赋予揭阳的发展定位,着力加快建设活力古城滨海新城产业强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市面貌深刻变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如今的揭阳,海陆空立体交通大格局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全方位拓展优化,在保存古风古韵、保护活化历史非遗、赓续城市文脉上积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古老而又年轻的揭阳,为潮汕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而伴随着各项古城保护活化措施进一步深化细化落地、传统特色产业串珠成链、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和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揭阳的城市框架布局、产业空间、内在功能、外在形象还在持续不断“破茧蝶变”,谱写出更为华丽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可以说,建市30年的揭阳,风华正茂,正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山与海之间、古与新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奋力把省委对揭阳的发展定位逐步变成美好现实。 活力古城再添新韵 绣花功夫赓续文脉 系统普查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启动水系治理、环境整治等行动,完成古城水系4000米河道清淤和部分构筑物拆除;依托文物单位和古建筑,不定期举行开笔礼、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潜力,营造绵延不息的向贤敬学氛围;借助高科技赋能,通过上线全景VR功能,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揭阳的文化瑰宝和特色民俗……这是揭阳用“绣花”功夫保护活化历史文物、赓续城市文脉的具体举措和工作缩影。 粤东古邑揭阳素有“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海滨邹鲁”等美誉,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揭阳古城(即古揭阳县城,位于现揭阳榕城区)自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建城已近九百年,至今仍保留着揭阳学宫、城隍庙、禁城、进贤门、丁日昌故居、古榕武庙等一大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也是揭阳推动老城蝶变、建设活力古城的主阵地。 “我们通过普查发现,原来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是非常多的!”据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郑晓珊介绍,揭阳2019年正式出台《揭阳古城保护条例》,这是揭阳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为揭阳古城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对揭阳赓续城市文脉、守住城市根魂,更好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去年底,揭阳市举行了活力揭阳古城建设项目签约仪式,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揭阳古城保护活化,传承古城历史文脉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 此外,揭阳市和榕城区二级政府先后编制《揭阳古城4A景区规划5A提升方案》《揭阳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策划方案》《中山路的骑楼立面设计初步方案》《关于建设活力古城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多个不同层次的规划文件,进一步明确古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格局、建筑特色、城内水系等重要信息。 近年来,揭阳市委市政府、榕城区委区政府更是用诸多实际行动,矢志做好揭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着力推进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新河社区“三旧”改造项目;先后建设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基础建设街路、整理古城历史地图、完成古城部分水系清淤和部分构筑物拆除;组织古城调研专业工作队伍,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古城古建筑保护名录,用“绣花”功夫量身定制修缮古城“外貌”;突破传统方式,创新引用全景VR展示重现中山路昔日景观。 揭阳将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榕城区为主阵地,坚持原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完善古城保护活化规划设计,切实保护好市区“三山两水一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焕发古城生机活力,示范带动全市各地积极实施老城区保护性开发,“要把揭阳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愿意来、来了不想走”。 滨海新城加速崛起 统筹陆海融合产城 揭阳既是一座活力十足的千年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快速崛起的滨海新城:潮惠、揭惠、汕湛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县县通高速;厦深铁路让揭阳步入“高铁时代”,梅汕客专在市区设有揭阳站、揭阳机场站两个站点,汕汕高铁揭阳段正全力加快建设,全市已建和在建高铁站达到5个;4E级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定期通航城市达到66个,航空网络布局日益完善;揭阳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准,全市已建成运营各类港口泊位44个……近年来,从普通公路到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揭阳全面发力,昔日的“交通末梢”成了今日的交通枢纽。 去年11月17日,贯通揭阳南北的交通动脉揭阳至惠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今年2月9日,揭惠高速揭阳市区连接线(揭阳大道)正式通车,揭阳大桥成为揭阳新地标。本月17日,助推实现汕潮揭中心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地区“一小时交通圈”的粤东城际铁路正式开建,揭阳将增设3个铁路车站。作为统筹海陆联动战略轴线的发展中枢,上述项目是连接揭阳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打造产业强市的战略通道,大力提高了城市的通达性和通畅性,将为揭阳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加快构建外联内通立体交通格局的同时,揭阳各地近年来也抓紧添置和配置公园、绿地、环卫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设施,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推动老城蝶变,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今年初,揭阳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这份沉甸甸的全国城市卫生工作最高荣誉的背后,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是揭阳从颜值到内涵美丽蝶变的生动注脚。 从揭阳古城一路向南,便来到了揭阳市唯一沿海县、揭阳滨海新区所在地惠来,虽是冬日,但这里却始终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汕汕高铁惠来段项目正按照施工计划,全力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临港产业园仅用两年多时间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总投资约1400亿元的海上风电产业基本形成全链条发展,国电投首批风机实现并网发电;揭阳首个本科院校——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仅用一年时间在此拔地而起,今年9月迎来了首批714名本科学子;12月17日,粤东新城城市社区人才安居项目封顶,这是粤东新城首个城市社区开发项目,也是保障广东石化炼化基地、广工揭阳校区等人才居住和生活服务需求的重要城市功能配套……凭借粤东新城、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和惠来临港产业园这“一城两园”三大版块,揭阳滨海新区正加快建设粤东城市群新城市中心、临海特色产业战略高地。 惠来县紧紧围绕将揭阳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粤东城市群新城市中心、临海先进制造业战略高地”的目标,聚焦产业、交通、教育,推动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海上风电、汕汕高铁、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四大重点项目齐头并进。 与此同时,惠来县通过搭乘粤港澳大湾区这辆“快车”,依托揭阳至惠来铁路、粤东新城城市社区人才安居项目、广工揭阳校区等产城融合项目迅速推进多项交通、市政、民生工程,加速滨海新区粤东新城的崛起。如今,曾经籍籍无名的惠来,已然从历史的边缘走到聚光灯下,从“发展荒地”蜕变成了一片投资热土,成为揭阳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沿海经济带东翼主阵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滨海新区外,放眼如今的揭阳,在强化陆海统筹、产城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老城蝶变、新城崛起的势头喜人:榕城区全面推进古城保护活化,传承古城历史文脉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揭东区推动新城区、阳美玉都规划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普宁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发展品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商贾名城、创新之城”;揭西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造生态发展示范区、粤东城市群后花园;空港经济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和临空临港产业集聚区。 产业强市蓄势腾飞 重大项目多点开花 丰富的岸线资源、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让揭阳成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沃土,但如何把这片可发展的沃土开发成大发展的热土?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揭阳自身发展实际,为揭阳“量身定制”的发展定位,为揭阳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了发展坐标。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打造产业强市,正是揭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揭阳紧扣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充分发挥揭阳的产业基础优势,以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本月初,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储运工程207台储罐全部实现封顶。俯瞰广东石化罐区,无数个“巨无霸”级别的储油罐拔地而起,犹如一个个“聚宝盆”,积聚着揭阳产业强市的新动能。 而环顾南海之滨,以石化、海上风电等为“链主”“龙头”的大项目,正带动绿色石化、先进装备制造等朝着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挺进,中海油LNG项目、国电投风电项目、明阳新能源综合基地、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等重大项目高度集聚、势大力猛。可以说,揭阳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以炼油、石化、天然气、风电为主导的能源产业格局,昔日未开发的惠来海岸线,已成为沿海经济带东翼建设主战场,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前景可期。 在传统产业领域,揭阳依托自身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形成了金属、纺织服装、制鞋、玉器、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收获了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称号:“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亚洲玉都”“中国青梅之乡”“中国竹笋之乡”…… 为做优特色传统产业,揭阳市将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培育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引导推动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加大科技服务和工业设计支持力度,提升五金、注塑、服装、家电等传统产业附加值;实施“转企”“升规”“育新”工程,制定差异化扶持措施,大力培育效益型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作为农业大市,揭阳积极探索开展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工作,先后选定揭东竹笋、炒茶、油茶,揭西茶叶、生猪,普宁青梅、蕉柑,惠来凤梨、家禽、鲍鱼,创建了首批10条市级农业产业链,示范带动创建县级农业产业链10条,探索了“G+5+N”“链长制”工作模式和5本台账月报制度。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创造规模效应的重要平台。为此,揭阳市将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在“一核三区”的基础上构建“一区多园”协调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字头”园区为龙头、综合和专业产业园区为主体、镇村小型产业园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和产业引进,推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惠来临港产业园、国家高新区、揭东经开区、榕城工业园、临空产业园、中德金属生态城、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普宁纺织印染综合处理中心、揭西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 一线观察 揭阳呈现不断向上攀升良好态势 揭阳古城中,骑楼林立、青狮欢舞,彰显活力古城的魅力风情和人文气息;粤东新城里,汕汕高铁加速推进,海陆联动产城融合,展现出滨海新城的现代风貌;绵延海岸线上,世界级临港石化产业和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有序推进,奏响了产业强市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揭阳聚焦“一城两园”,粤东新城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产业链规划顺利完成、临港产业园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条集群蔚然成形;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纺织服装、金属、化工、矿物加工、制鞋、食品、医药制造、电气机械以及设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电商产业蓬勃发展,连续两届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雄踞粤东首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实现省县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全覆盖。揭西县入选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揭东区获评全国特色小镇,揭西火炬村、普宁什石洋村、榕城西岐村获评省特色名村。 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工程,练江青洋山桥断面主要污染物指标连续下降。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四年全面达标,揭西县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榕城区两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并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惠来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实现“摘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快高水平医院建设,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优质高效建成广工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填补揭阳本科院校空白。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323所、中小学校860所,新增优质学位16.5万个。揭阳引韩供水工程实现通水试运行,全市1446个行政村自来水供水到村实现100%全覆盖。 上述一幕幕,正是古邑新市产业、城市、社会“三个同步转型”的一个个生动截面。而在揭阳呈现出不断向上攀升良好态势的背后是一支可靠的干事创业队伍。 近年来,揭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揭阳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宣讲方式,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大宣讲”格局,努力在“家门口”讲好“家门口”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让广大干部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他们再创业再出发的精气神,当好新时代揭阳的创业者,当好700多万揭阳人民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