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先建“屋顶”再打“地基” 广州地铁引入建设新工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31日        版次:A06G    栏目:    作者:徐振天、刘颖颖、曾智威、周会媛

     地铁十一号线流花路站工程施工现场


  羊城晚报讯 记者徐振天,实习生刘颖颖,通讯员曾智威、周会媛摄影报道: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目前在建的地铁十一号线流花路站有点特殊。一般的地铁站都是“从下往上”建设,而它则是先建“屋顶”,再打“地基”。

  12月30日,记者走访工程现场了解到,作为广州地铁首个采用“洞桩法”施工的车站,目前流花路地铁站施工已取得重大进展,拱盖受力体系全部形成,极大地降低了后期施工作业的风险。

  “流花路地铁站位于人民北路与流花路交会处,周边路段地面交通繁忙,地下管线繁杂,可用于施工的场地非常有限。”施工方介绍,车站为地下两层双柱岛式站台,埋深达19米,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周边地质结构断面类型繁杂,岩石强度高,且由于临近流花湖,地下水资源丰富,工程面临的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

  施工方据此判断,流花路地铁站不具备地铁施工中通常采用的明挖方式的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市民的影响,广州地铁和施工单位中铁二局的建设者们结合工程实际和经验,充分摸排地质情况,深入研究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最终确定引入“洞桩法”施工。

  “简单来说,通常采用的明挖方式是先在地面挖一个深洞,再从下往上建设车站,而‘洞桩法’是从上往下建车站,建好顶拱,再打地桩。”中铁二局广州地铁十一号线二分部流花路站项目经理杨海告诉记者,在施工场地受限、交通疏解困难的条件下,相比常规的明挖方式施工,“洞桩法”具备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施工效率高、结构形式灵活、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

  有利就有弊,据介绍,采用“洞桩法”施工的车站结构受力体系转换,工序较复杂,工期较常规施工略长。在此之前,广州地铁还没有车站采用过“洞桩法”施工,广州地区也没有可借鉴的相关施工经验。为解决施工工序繁多带来的沉降控制难、施工风险高、防水控制难等施工挑战,地铁建设者们通过制定地面预加固方案,充分利用周围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支护,严格控制开挖步距,大大提高了地层的稳定性和强度。

  “十一号线是广州地铁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条线,全长44.2公里,穿越天河、越秀、白云、荔湾和海珠五个城区,全部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工程实施风险高。”广州地铁十一号线工程建设管理部资深项目经理林朝介绍,目前,十一号线全线土建工程累计已完成近七成,32座车站中,1座在进行前期准备,2座已开通,12座已封顶,其余17座正在进行土建施工。

  流花路地铁站的施工经验填补了广州地铁在“洞桩法”施工领域的技术空白,据悉,车站的相关施工经验后续将推广到十一号线、十三号线部分在建车站,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地铁工程施工对市民的影响。

  (文中车站名称为工程暂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