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求新求变中,教育改革方向豁然开朗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31日        版次:T02    栏目:    作者:蒋隽、孙唯

     双减后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课本外探索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摄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初中部开设课后托管课程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2021年广州中考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实习生 方宁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孙唯

  

  2021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在求新和求变中发展。

  这一年,伴随着疫情,新高考和新中考接踵而来,考验的不仅是千千万万的考生,还有教育部门的应急和作战能力。好在,首年新中考和新高考带来了不少利好,改革中带来了希望。

  而“双减”的雷霆落地,带来了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变革,教培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礼。新修订的《民促法实施条例》同样掷地有声,公参民“脱钩”掀起了改名潮,一切尽在变化中。

  细翻这一年重大教育政策出台的“月历表”,“十四五”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方向豁然开朗。

  

  关键词:双减

  减作业、减校外培训

  

  7月24日晚,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地——一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减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

  7月27日晚,广东“双减”落地,省教育厅要求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餐、午餐,午休及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两个学时。


  减少机械、无效作业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每个孩子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作业的分层、弹性和个性化成为必然。这就对老师设计作业提出更高要求,而有的学校或老师没有余力设计作业,怎么办?广州市教研院进行“兜底”,给出了作业方案和相关培训指导。

  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工作指引》主文件,广州市教研院印发了《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小课题选题指南》,提供28个选题,指导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市教研院还发布《小学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示例》用于教学指导,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

  10月9日和10日,广州市教育局和广州市教研院出台系列文件,要求学校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教师要以中等水平学生为对象把控作业难度和时间,设计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基础题所有学生完成,提升题和拓展题选择完成。目标是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减负成效显著。


  叫停周末和节假日学科补习

  “双减”意见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当数对于培训机构的规定。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9月开学后,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开设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科补习。11月15日,两大教辅巨头新东方和好未来公告,年底前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随后,学大教育、高途集团等相继宣布年底前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完成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前,暂停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App的备案工作;已备案的相关教育App暂时从平台下线。通知提出,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

  “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12月21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上,介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关情况时表示,目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一系列政策出台和市场反应意味着鸡娃氛围的逐渐降温。

  

  关键词:公参民“大脱钩”

  “名校办民校”淡出中国教育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若不符合要求,可视情况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通知规定,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公参民”学校,要么转为公办学校,若继续为民校,须切割与公立学校在名字、教师、财务、招生、行政、办学等方面的关系。过渡期为两年。

  今年下半年,广州30多所民办学校改名。例如,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改为广州市海珠区中山小学。这标志着“名校办民校”已完成历史使命。

  7月教育部通知出台后,江苏、湖南、四川等省纷纷公布了“规范民办”文件细则,大致透露三个方向:不再审批新民校(含新校区);不得同意已有民校扩大办学规模;压减民校在校生占比,省域范围控制在5%以下,县域范围控制在15%以下。广州虽然还没有明确民校控制比例,但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发布的“2020学年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广州义务教育民校学生占比约为29.3%。若以深圳的15%为参考,还有很大压减空间。

  

  关键词:新高考

  更多选择,更多利好,招录更多元

  

  2021年,广东在疫情下迎来了首届新高考。但夏季高考组考任务依旧顺利完成,保证了全省60多万考生“应考尽考、愿考尽考”。考试之后的高考评卷、成绩发布、填报志愿等各个环节也都顺利进行,尤其是录取阶段比往年更加平稳顺利。新高考都有哪些利好?盘点如下:


  让考生拥有更多选择

  今年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与去年相比虽略有下降,但仍旧达到了78.3万人,其中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为63.6万人。本次新高考最大的变化之一便是首次采取院校专业组投档、取消高优线、本科批次实行一次性投档等新录取模式。

  今年广东省新高考“3+1+2”的选科方案,为学生提供了12种选科组合,相较于以往较为笼统的文理分配,学生可以选喜欢学的,选学得好的,选职业规划里需要的科目,利于学生自主成才。在志愿填报上,考生也借此获得了更大“选择权”,偏文科的考生今年也能够借助“3+1+2”报名某些偏理专业,只要再选科目达到要求即可。

  今年,新高考本科、专科普通批次志愿数分别增加至45个,让考生有了更多“任性”的机会——可以不服从调剂,但是也让少数知名高校意外出现了需要征集志愿录取的情况。同时,一些非“双一流”高校的王牌专业录取分数甚至超越了“双一流”高校。这也说明,无论院校还是考生,都在逐渐建立起报考新观念——“名校”称号不再是考生盲目追逐的“香饽饽”,更多考生开始思考自身兴趣喜好、职业规划与专业的适配性,再进行谨慎的选择。

  从投档与录取情况来看,“适配”是今年高考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投档中,提前批、本科批次大部分院校达成满档,完成招生计划。本科批次投档率高达99.55%,8个类别中,体育类、书法类中的招生院校满档率达到了100%,普通类(物理)共有19万人左右的招生计划,最后仅产生了179个缺档名额,高考招录状况一片“火热”。同时,今年的专业调剂录取、退档情况也均少于往年。


  对高校和高中也是利好

  由于广东省区域差异大,部分高中的师资实力无法做到全面均衡,存在单一科目师资不强的现象。如果按照原本文理的简单划分,可能导致该校学生在这些科目上反复“摔跟头”。而实行“3+1+2”的选科改革之后,这类学校可以扬长避短,调用良好师资指导学生,减轻教育资源短板给学生带来的高考缺憾,给一直以来综合实力有短板的高中带来了“逆袭”的可能。

  对于高校而言,新高考的选科制度让高校可以更加灵活地分类招生,招收具有学科基础、更适合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同时也倒逼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下沉到高中阶段。考生在高中选科时便要大致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再结合个人兴趣与能力作出取舍与衡量,以免报考时与理想院校或专业失之交臂。这种“放长线”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提前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思维,积累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为本科时期培育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招录更加多元

  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让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目前,除了传统的夏季高考,广东已经拥有春季高考、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多种考试录取模式,力求让人才能够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目前,广东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广东省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的分类考试也已经成型,前者主要通过春季高考录取,录取量约占专科招生计划的70%;后者主要通过夏季统一高考录取,录取以高考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研究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不同录取模式,折射的是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基础素质的不同要求,进一步保障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效果。这对于目标考生来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公平”——不会被普遍意义上的成才标准绊住手脚。

  

  关键词:新中考

  命题有变化,录取保护中高分考生

  

  2021年是广州“新中考”第一年,考试分值、计分科目、考核模式等都有变化。录取方面,首次引入40分一档的梯度投档控制线,录取批次也从7批减为4批。试卷命题思路方面,体现走出题海注重阅读,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趋势。对于考生来说,录取保护中高分考生、非第一志愿录取概率大、非户籍生录取机会增加。


  命题以情境作为评价载体

  今年各科考卷都体现出“以情境作为评价载体”的教育评价变革,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

  例如,语文试题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增设了名著阅读附加题,考查范围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12部必读名著,旨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数学试卷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及能力,学生必须具备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以及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英语试题强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为聚焦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敦促学校将关注重点从“分数至上”转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教学方面,触动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分数线下降保护中高分考生

  今年的中考录取,不少学校录取分数线降了,中高分考生明显受到保护。

  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降低,与40分一档的梯度投档控制线相关。例如老三区的广州市南海中学今年分数线570分,较去年的630分下降60分,将在老三区考上区属公立普高的“难度”一下相比去年拉低了18分。同样的还有天河,7所区属公办普高中6所分数线下降。一直以来,天河区考高中的“难度系数”全市最高,去年天河区属公办普高最低录取分数为598分,11区中排榜首。

  今年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最低控分定在第三档梯度线的610分,较去年提前批控分线的630分下降20分,部分未招满的学校录取最低分因此降了20分。


  名额批报志愿不再纠结

  名额分配是中考的最大“福利”政策,以往名额批的志愿怎么填,考生和家长都很纠结、伤透脑筋。但今年40分一档的投档梯度控制线就是保护线,名额生少了很多纠结。比如说,以往,想在校内竞争得到华附、省实等名校的名额分配指标,不但得成绩拔尖,也得第一志愿填报。但今年华附录取的名额生中,4所学校名额生是第2志愿录取。

  名额分配批次录取中,第二、第三志愿被录取的考生占比约25.76%,洛溪新城中学等17所名额分配招生学校录取第二、第三志愿考生人数超过50%。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2023年将取消名额分配的分数线限制,因此对于明年及以后的考生来说,更要利用好梯度线在名额分配批的作用。

  

   非户籍生考公办普高更容易

   今年,更多随迁子女留在广州升学,广州市非户籍生占考生总人数约29.4%。全市公办高中提供给通过随迁子女资格审核的非户籍生计划共6841个,较去年增加了2960个,占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13.6%。

  非户籍生名额增加带来两个直观结果:一是非户籍生考公办普高相对容易了,分数线低了。二是一些民办普高分数线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