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克明面粉出现问题 知耻后改尚不算晚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11日        版次:A15    栏目:财经辣评    作者:戚耀琪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媒体报道,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日前通报了第三十六期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情况,本次共抽检食品4355批次,其中36批次不合格。知名米面制品上市公司克明食品(002661)因标称“陈克明”牌面粉产品霉菌超标引发广泛关注。

  按照公众的一般认知,知名品牌因为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品牌溢价,通常来说不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刻意去使用一些低质的原材料。相反,越是大的品牌,越有胆量在行内树立标杆的地位,其产品也有过硬的品质理由,也就是不怕质疑,不怕检查。但是这次发现的霉菌超标尽管有其客观解释的原因,但对消费者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供应和生产方的品质控制方面确实出现了漏洞。所以这家公司才会回应:目前已经整改为执行每批次产品必检、100%检测制度,全力完善生产过程品质风险监控手段。

  另一方面,截至1月10日收盘,公司最新股价报12.79元,较此前高位已被腰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件对于一家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并非一个小问题。原因就在于市场是会联想的:当监管部门发现了,公司才会进行跟进,这就意味着公司自我发现与检讨的能力和愿望可能是不完备的。对公司来说,属于偶发性的小麦原粮污染,只不过是个黑天鹅事件。但是对公众来说,原材料出问题本身就是个灰犀牛现象,在国内某些特殊的食品安全大环境下,是应该长期做好应对策略和预测规避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本土的企业和国外的一些跨国企业相比的话,确实是存在观念和机制上的短板。国外许多大企业相对保守而稳健,步步为营,因为他们会花费很高的成本,设置专门的技术部门,去研究进出品质,用最坏的打算去严密防范所谓的黑天鹅上。但是我们的中等企业,可能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防范检测机制上面。甚至可能还有企业潜意识认为,并非开包即吃,最后做成面制品只要煮熟了就没事。这种想法可能是非常普遍的。更进一步,如果这些原料以批发的形式进入到普通餐馆和大排档,人们对其负面评价可能就会更低。这确实是广大企业在质量把关上相对惰性的原因。因为我们去餐馆用餐,基本上是从来不会过问这些原材料的品牌出处的。

  克明面粉的事件,因为它看起来不是致命的,所以在浩如烟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它不会被停留和记住太久。但是作为一家企业,本来就应该利用这些契机,知耻而后勇。若能把类似事件写在公司大事记,让所有的投资者和员工都能清楚看到。那么才算是一次外部压力之下的自我革命。如果能够有这个勇气和姿态的话,可能也是下次品牌升级和名望回归的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