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关注高校校友捐赠,不能只聚焦“大笔捐赠”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20日        版次:A09G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1月18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总额7800万元的捐赠款,该笔款项为生命科学学院一位老校友匿名捐赠,用来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了解,今年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0周年,老校友为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生,出于感激当年武汉大学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决定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匿名捐赠给母校。

  这次匿名捐赠,引人关注的是“匿名”与“7800万”这两个关键词。在笔者看来,我国高校应该把校友捐赠作为拓宽办学资源的重要方面,让校友捐赠成为常态。评价高校办学,要逐渐把校友捐赠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关注的不应是校友捐赠额,而应是校友捐赠率,不能只重视校友“大额捐赠”。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高校累计接受校友捐赠总额高达427亿元。各大学在1980-2021年期间累计接受的捐赠总额达1288亿元。1288亿元的总捐赠额看上去很“耀眼”,但还不如一所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发布的2018-2019财报显示,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总规模达到409.3亿美元。换言之,我国所有高校接受捐赠总额仅有哈佛大学的一半。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之所以达到这么大的规模,一是捐赠基金来源广泛,包括校友捐赠、个人(非校友)捐赠、企业捐赠、基金会捐赠、商业捐赠等。二是校友捐赠,不但有“大额捐赠”,更有很高的校友捐赠率。据报道,201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校友John A. Paulson向学校捐款4亿美元,成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校友单笔捐赠的最高纪录,更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包括校友捐赠在内的社会捐赠越来越重视,但总体看来,校友捐赠主要盯着少数“富豪校友”,普通校友捐赠比例偏低。这带来的问题是,校友捐赠很难持续发展,某年有个“富豪校友”捐赠较多,整体的捐赠额就比较高,而没有“富豪校友”捐赠,当年的捐赠额就低,但“富豪校友”毕竟有限。

  这也折射出我国高校拓展校友捐赠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大多没有与之建立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普通校友的捐赠意愿较低,还让不少校友认为,捐赠只是少数“成功校友”“富豪校友”的事。比如,去年西北大学在官方账号倡议每位校友和老师每个月可以为学校捐一杯奶茶钱,用于支持母校的发展建设。结果却被调侃为“最穷的211高校”。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大学排行榜在对美国大学进行排行时,会把校友捐赠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的,但重视的是校友捐赠率(有多少毕业校友捐赠),而不是校友捐赠额。这一评价指标,对所有学校都是公平的——不追求富豪校友的大笔捐款,而看重普通校友对母校的捐赠情况。大学要提高校友捐赠率,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个校友在毕业时,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并对母校充满感情;还必须持续关注毕业校友的事业发展,通过组建校友网络,给每个毕业校友事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帮助校友取得事业发展和成功。更多校友在事业上获得发展,提高校友捐赠率也就水到渠成。

  相较而言,我国一些知名高校的校友捐赠额比较高,但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校友捐赠基本可以忽略不提。知名高校的校友捐赠额高,主要是“富豪校友”捐赠,普通校友捐赠的也很少。其实,每所高校都可以发展校友捐赠,提高校友捐赠率,这需要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把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让学生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我国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对母校感情很淡,根源在于没有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高校不能只追求提高毕业生离校的初次就业率,而应该跟踪关注每个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与事业发展。有的高校为提高初次就业率,采取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的做法,只能使部分学生选择“被就业”,这只会伤害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这些校友毕业后,又怎会想到捐赠母校呢?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