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阳江 循千年文化脉络 铸人文荟萃名城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28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詹翔闵、全良波

     阳江加快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独特海丝文化彰显魅力

     文艺活动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

  

  文/图 詹翔闵 全良波

  

  核心提示

  

  阳江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海洋资源、深厚海洋文化和传统渔民风俗文化元素的海滨城市,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有岭南文化共性、又具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共产党阳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巨笔绘就未来五年的蓝图,提出了十项重点任务,其中文化方面,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弘扬阳江特色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南海I号、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闸坡渔港等“阳江元素”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为阳江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注入新动力。

  牢记嘱托,行稳致远。围绕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阳江突出文化引领,加强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朝着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稳步迈进。

  

  海丝方舟远航踏新途

  

  一月的海陵岛风和日丽,十里银滩横卧着一座庞大的“水晶宫”,这便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的800多年前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正静静地在这里“躺”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最大、文物总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

  在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内,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七大主题展区正展出“南海I号”珍贵文物,既有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也有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

  珍贵历史文物连同漫长而曲折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起穿透千百年时光,铭记于中华民族恢宏的史册上,成为阳江海丝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发掘填补了南海丝路研究的空白,使这一沉睡于海底近千年的古船重新亮相于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典范。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岭南特色考古建设,提高“南海I号”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阳江以海丝文化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深厚的海丝文化内涵,用文化向全世界讲好阳江故事,全力推动“南海I号”博物馆打造世界考古品牌、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南海I号”参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南海I号”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东海丝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广东海丝馆相关负责人说,海丝馆站在服务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统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优秀自然资源,让“南海I号”成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的阵地,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纽带。日前,广东海丝馆已与马来西亚有关文化单位取得交流意向,将于春节期间,通过线上活动的方式,将“南海I号”文化展览活动带到马来西亚,并计划进一步推向新加坡等地。

  阳江不断擦亮海丝文化名片,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为海丝文化走向世界增添翅膀。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

  2021年12月28日,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动工,选址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西侧,总投资约3.5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镜堂说,保护中心以“海丝方舟·梦启阳江”为设计理念,从阳江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中获取灵感,从底蕴深厚的海丝特色中提取元素。设计尊重已有场地与建筑,融入山海地形,提取海浪、丝网等具有阳江海洋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形体优美、空间丰富的整体造型,与广东海丝馆形成两馆协调共融、气韵相生、有机和谐的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平台和旅游胜地,打造研、展、育一体的水下遗产保护科研中心,将促进水下遗产保护事业和特色旅游事业发展。

  阳江海丝文化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凝固了岁月,惊艳了时光。省委、省政府已制订目标,阳江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海丝文化方舟正在启航,熠熠生辉于四海。

  

  古韵今风交融谱新曲

  

  阳江处在古今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成为南海航道上一处不可多得的补给站、中转站、集散地,诞生了不少优良港口。《阳江志》记载,历史上阳江境内有名的港口就有大澳港、东平港、北津港、戙船澳(现闸坡港)、溪头港、丰头港、双鱼港等七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渔港建设攻坚行动,加快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建设。

  在渔港建设攻坚行动中,阳江发掘历史遗存的价值,在留住古港特色外观的“形”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同时,赋予渔港新时代的功能。

  戙船澳(现闸坡港)为阳江最大渔港,是全国首批十大中心渔港之一。2021年12月29日,阳江闸坡世界级渔港项目正式开工。闸坡世界级渔港项目总投资12.98亿元,建设包括旧码头扩建293米、蝴蝶洲改造、景观改造、智慧渔港、道路整治及配套设施。景观和生态环境提升后,将为休闲旅游业创造发展环境,形成渔业旅游休闲发展区,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同样作为古港所在地的大澳渔村,现在已经变成乡村旅游胜地。主街道东北端建有牌坊,上有“大澳”两字。一间间白砖青瓦的渔村民居,静静矗立在街道两旁。走在大澳渔村的青石板街上,渔村深厚的文化风韵迎面而来。举目望去,蓝色的海水,停泊的小船,倚在门前修补渔网的渔民,构成一幅独特的渔家景象。

  由于商业的繁荣,当年这里还创立了大澳商会,商会的原址就隐藏在渔民民居之间。整幢商会楼不但造型美观,且楼墙坚厚,四周遍设枪眼,可作碉堡使用。

  这是广东省为数不多保持着原始渔家小屋风貌的渔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阳江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提炼特色文化元素符号,把大澳渔村开发成为景区,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沉浸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活力焕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海天万里,古今呼应,这是阳江赋予古建筑新生命的写真。展望全市,阳江成功申报阳春石望铸钱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阳东大澳商会、阳春岗美轮水谢氏宗祠、岗美崧台李公祠与擎柱李公祠、三甲庞洞河背范氏宗祠为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江城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阳西县获评“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

  未来,阳江继续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推进古村、古街、古树保护传承,发挥核心景区、遗址遗迹和名镇名村等旅游资源优势,精心组织策划一批历史文化游径。

  

  拓展底蕴文旅添新彩

  

  走进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映入眼帘的都是美丽乡村的景色,干净整洁的道路农田、池塘围着村子,林间鸟语蝉鸣,乡舍壁画目不暇接,古典的青砖灰瓦连成一片……那蓬村是我国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的故居所在地,从进入乡道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还可游玩高山榕树、睡莲池、关山月故居等多个旅游景点,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打卡点。

  据介绍,那蓬村把山海文化、名人文化联合起来打造旅游景点,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经济,不断焕发新颜,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文化旅游名村。

  这是名人效应释放出的红利。独特的海丝文化培育了阳江人崇文厚德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美术方面有关山月、苏天赐、许章衡等知名画家,书法方面有黄云、吕如雄、关振东等知名书法家,雕塑方面有著名雕塑家许鸿飞等。在拥有雄厚文化底蕴基础上,阳江扎实推进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放大名人效应,活化利用故居(旧居),延续文脉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人杰地灵是阳江的文化底蕴,2021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阳江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4月12日,阳江市发布《阳江市红色研学地图》,详细介绍了19处红色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其中以中共阳江县支部旧址文昌宫、阳春市岗美镇潭簕红色展馆、阳江许氏宗祠等为代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往参观和学习。

  纵观全市,阳江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打造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海陵区、阳西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阳春市已申报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旅游度假区。沙扒镇等镇被评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东水村等8个乡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海陵岛海丝文化休闲游等10条线路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出“追忆先烈,薪火相传”等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各县(市、区)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特色村等文化旅游资源。

  

  厚植沃土育出特色文艺

  

  崇文厚德融入了代代阳江人的血脉中,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每一年,阳江推陈出新、创新举措,以活动为载体,让漠阳文化薪火相传,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展现文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阳江文化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公里文化圈”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形。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827个,建成率100%。2021年,5个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阳江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力抓好列入省示范点项目的3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升级。

  每年,阳江均举办各类书画展、艺术展,邀请本地籍名家回乡作艺术交流,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南海(阳江)开渔节、国际风筝节、阳江文化艺术会等文化活动成为阳江城市名片。2021年,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项目中,阳江风筝和阳江漆艺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两块金字招牌光彩夺目。在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项目中,“文旅惠民大篷车巡演活动”和“山海为媒——古渔村文旅融合结良缘”,分别被省评为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和“两中心融合”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书画馆、奇石馆、诗歌馆等文化艺术场馆越来越多,书画、诗词、音乐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时代主题,先后围绕重大节庆时间节点,创作出一批主题文艺精品。2019年,曲艺作品《点灯》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少儿艺术《甜甜的马水桔》荣获2019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铜奖;2020年,曲艺作品《大黄失踪之谜》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二等奖,音乐作品《山水一程程》、戏剧作品《千里缘》和曲艺作品《靠山》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阳江文艺工作者们汇聚成一股文化力量,打响文艺战“疫”,用文化艺术的力量温暖人心、凝聚力量,涌现出京腔粤韵《抗》、抗疫MV作品《勇敢2020》、漆画作品《共克时艰》和一组以“抗疫”为主题的风筝等优秀作品。

  阳江厚植沃土让城市文脉不断延伸,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浓厚的创作氛围。文艺工作者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耀眼的人物形象中选题,深入挖掘属于阳江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艺阵地正在为这座城市增添内生动力。

  

  做足“绣花”功夫打造幸福家园

  

  “临街店铺占道经营的现象少了,内街小巷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车辆乱停放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城市颜值不断提升,逛农贸市场像逛商场一样……”说起文明创建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变化,在阳江居住多年的陈女士竖起大拇指点赞。如今,走在阳江的街头巷尾,看到的是文明礼让、秩序井然,听到的是居民对新生活的满足。

  蓦然回首,近年来,阳江市充分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阳江各地各部门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小切口”推动了一系列为民惠民举措的落实,针对群众关注的人居环境、交通出行、异地办证、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道路交通安全等热点焦点问题,推出一批惠民便民举措。

  143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跨省通办”,113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真正让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阳江首所本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首期工程完工,并于2021年9月招生,七所新建中小学9月开学;加快构建全市“六纵六横”快捷骨架路网,打通“瓶颈路”“断头路”,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打造更多“口袋公园”“带状公园”,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等多元化需要,深化“党员亮身份、党群心连心”活动,引导在岗在职党员结合“双报到”工作,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多项措施的落实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阳江善于发动群众做志愿者,将“创建文明城”和“培育文明人”有机结合,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领道德风向标,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目前,阳江市已注册了14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600多支村(社区)志愿服务队,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34.87万人。群众在尝到“文明的甜头”后,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成为共识,它使创建文明不再是党委政府单方面在推动,而是每一个阳江人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去践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阳江不断焕发新活力,人人成了城市创建的维护者,崇尚文明卫生、和谐有序的新风尚日益深入人心。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充满憧憬。阳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加快打造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阳江建设,构建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加快打造生活美好的幸福家园。

  时至今日,阳江人民仍然逐梦征程,砥砺前行,迈着铿锵步伐迎来新一轮的跨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