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在张家口崇礼“雪如意”采访冬奥建设者 作者供图 |
中国男子冰球队队长英如镝 作者供图 |
冬奥会中国第一块奖牌得主——叶乔波 作者供图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图/出版社供图(另署名除外)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这是继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第二次承办奥运盛会,也是冬奥会首次落户中国。届时,北京将成为世界唯一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家孙晶岩的新书《中国冬奥》,这是一部全景式记录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长篇纪实文学。 该书历时多年,作者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记录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艰辛、挑战与机遇的历程,生动地呈现了几代中国冰雪健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举办奥运: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强盛 曾经有外国人问孙晶岩:“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奥运那么当回事?”孙晶岩用一个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出征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国力贫弱,运动员连路费也拿不出,行装也买不起,还得靠张学良赞助。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既悲壮又令人心酸。 “中国人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奥运情结和奥运热情?那是强烈的爱国心和期盼中华振兴的愿望使然。”孙晶岩表示,当时不少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还是穿着长袍马褂,梳着大辫子,贫穷落后,连电灯都没有,中国人太需要用一场国际体育盛会向世界展示自己。 申办奥运会,中国老百姓对奥运的支持率占80%,居世界首位。2001年7月13日夜晚,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北京沸腾了,激情和欢乐的海洋淹没了北京这座东方古城。 孙晶岩说,那一天,她是这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滴水深深感受到了奥运与国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这个场景永远定格在她的记忆中。“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扭转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孙晶岩表示,迄今为止,世界上能够举办冬奥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中国能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是国力强盛的体现。 相较于其他夏季奥运会项目,中国的冬奥会项目起步较晚,直到建国初期才陆续举办了冬季运动会及各单项竞标赛。受制于场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冰雪运动普及程度不高,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非常少。 “今后,我们要向世界冰雪运动强国学习,力争三亿人上冰雪。”孙晶岩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前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招募仪式。据她介绍,当初志愿者全球报名人数已达100万人,她说这是中国国力强盛的体现,是奥林匹克精神凝聚力的体现。 备战冬奥:打造世界之最的冬奥场馆 备战北京冬奥会时,为了弥补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的短板,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在人防工事里造雪,这是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国际水平的全天候标准化越野滑雪专业训练场地,可以使运动员一年四季都能训练。 室内雪道1308米,孙晶岩在里面走完全程,穿羽绒服都冷,而运动员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训练,上坡下坡轮番交替,一滑就是30多公里,还要做短冲专项训练,衣服湿透,到终点时人都累瘫了。 中国过去没有可以举办冬奥会、世界杯以上级别国际比赛的高山滑雪雪场、雪车雪橇赛道、U形池、滑雪大跳台等,短短几年时间,这些优质冬奥场馆像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萌生,亚布力滑雪场还有了智能雪场,得到国际雪联、国际滑联和国际单项组织的认可,一些新建的冬奥场馆成为世界之最。 孙晶岩见识过国外优质的冬奥场馆,在她看来,中国新建的冬奥场馆一点也不逊色,“这是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齐心协力办大事。” 三年来,孙晶岩亲眼见证了延庆赛区初建时的艰辛,参加过他们的工程讨论会,与他们一起吃没有滋味儿的盒饭,乘坐全地形车灰头土脸地采访,经历过工地上的瓢泼大雨和刺骨寒风…… 如今看到高山滑雪赛道、雪车雪橇赛道在延庆赛区崛起;雪如意、冰玉环在张家口赛区傲然挺立;冰丝带和首钢工业园滑雪大跳台、首钢冰球馆、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等一批冬奥场馆横空出世,孙晶岩心情格外激动。 “干工程,中国人是世界一流的,炎黄子孙肯于吃苦,舍得拼命,这是国运昌盛的体现。”孙晶岩说。 拼搏之路:展示一个自强奋进的大国形象 中国一共获得过13枚冬奥会金牌,这些金牌全部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运动员,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者叶乔波就出生于吉林长春。 1991年底,叶乔波到韩国汉城参加世界速滑比赛,赛前那天下午四点冰上训练时,她脚下的冰刀突然甩了出去,人也跟着飞出了冰面。夜色朦胧,国家体委国际司的翻译刘军赶紧带着她找到汽修店,修理工说:“我会修车,不会修刀。” 最后叶乔波借了电焊和焊锡, 笨手笨脚地焊起了冰刀管。第二天上午比赛,她穿着自己焊接好的冰刀鞋夺得了女子速度滑冰500米、1000米两枚金牌。 如今,在中国,请教练、租运动场地、买运动器械和服装、请医生疗伤,一切都是国家替运动员埋单。运动员使用的冰刀鞋、运动服、雪具都有了很大进步,还有飞行器核心力量训练、漂浮仓放松恢复、加压放松恢复、按摩放松恢复等,有力地加强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运动水平。 此次作者也专程前往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强省的拼搏之路。 孙晶岩在黑龙江亚布力雪场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现场跟班作业。亚布力雪场场长李海涛在山上工作了整整11年,脸晒得黝黑,熟悉山上的每一条雪道、每一棵树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黑龙江省冬季运动与后备人才管理中心雪上科科长崔红彬,曾整整在山上猫了四个月,头发长得像中国猿人,疫情期间不能去理发馆,只好买把推子自己理发。 采写奥运,孙晶岩有来自心灵深处的责任与喜悦。“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脚印礼花’映满天空时,当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时,向世人展示的是曾被蔑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强健体魄,展示的是坚韧、拼搏、自强、奋进的我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