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百年历史的谷寮村里开起艺术馆 谷寮艺术度假村供图 |
新落成的紫南文化旅游区旅游服务中心 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摄 |
谷寮村一景 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供图 |
唐琼(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在乡村,村民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游客享受的旅游服务水平,二者能否兼顾提升?这是广东以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到当下,面临的一大课题。 自2020年3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以来,广东选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活跃、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地区,在全省建设了首批173个基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这些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为岭南乡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两中心融合”正成为书写文旅行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巩固小康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 文脉现状: 全省域创新尝试推动“两中心融合” 经过连年建设,广东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总量已超过26000个,基本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广东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迅速,基层旅游服务中心发展水平较低、数量少、供给不足,成为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 2020年3月,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下,全省各地依托现有庞大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其中,选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活跃、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地区推动“两中心融合”,这是全国首个在省域范围中进行的创新尝试。 为了做好“两中心融合”试点开展,广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帮扶。为使“两中心融合”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建设指引》,对“两中心融合”的建设位置、功能配置、场地设施等作出明确规范。 全民参与社会共建首批试点 这种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在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引起热烈反响。各地将“两中心融合”选点于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较为显著的位置,优先利用村祠堂、村史馆、文化旅游景点等人流集聚区域建设。一方面,可以建设小型的交通集散中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的方式赋予中心旅游属性,在提升乡村旅游人气的同时,可增加信息咨询、民俗民风展示、土特产销售、预订民宿和餐饮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统筹文体协管员、“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文化旅游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鼓励景点、民宿、土特产销售等旅游运营管理参与中心咨询公共服务。 此外,在首批试点中,部分试点采取委托旅游企业或第三方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将共建、共享、共融落到实处。 年均揽客将超133万人次 “两中心融合”试点正逐步推进。继首批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截至2021年底,全省又新建两中心融合试点83个。2020年,东莞市长安镇图书馆、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综合文化站、中山市三乡镇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6家试点单位,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名单。据初步估算,全省试点年均接待游客将超过133.8万人次。 融合点三年内将达300个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两中心融合’工作开展恰逢其时。它能将旅游引到乡村里,使乡村产业发展找到切入点,这将是我们保持全面小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兴旺的有效手段。” 下一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再建一批试点,并在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打造示范点,力争在三年内,全省“两中心融合”点总量达到300个。 文脉案例: 佛山南庄镇紫南村:仁善文化八方慕名 沐浴文明乡风 沿佛山市季华路往西,在临近西江的弧形江堤怀抱之中,有一片广阔的田野。这里是佛山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一个兼有都市文明气质与村庄质朴风气的地方。 广府家训等迎20万人次游客 虎年春节后的一个周末,羊城晚报记者以游客的身份,来到紫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紫南仁善三馆大堂。文旅志愿者主动走近,亲切地递上紫南文化旅游区的导览地图。羊城晚报记者现场观察到,不到半小时,就有近二十名游客进门,上楼参观仁善三馆。在这里,可以深切感受到紫南人骨子里的仁善文化精神。 仁善三馆分别是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和紫南村史馆。其中,广府家训馆收藏展示中华传统家训、广府家训等150余条。紫南村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名单之后,家训馆进行了升级,“康有为写给侄儿的家书”“梁启超写给长女梁思顺的家书”等通过现代多媒体视频投影到传统的书桌上,寓意着家训文化穿越千年时空,进入当今的日常生活。 家住佛山城区的游客李女士和女儿,在百家姓及族训选粹前认真阅读。李女士说:“打卡紫南村之前,完全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的文化氛围。家教家风对孩子成长、家庭氛围培养很重要,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目前,包括仁善三馆在内的紫南文化旅游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中除了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还有紫南赋文化广场、恐龙自然科普园等系列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紫南船说水上游、阿农湾农耕文化园、洛神云筑民宿、吴信坤艺术馆等。 自2020年9月19日紫南文化旅游区正式对外运营起,紫南村“两中心”已服务游客超20万人次。其中,2021年国庆假期每日接待超2000人次,2022年春节假期每日也接待过千人次。随着“两中心融合”,紫南文化旅游区正在创建国家4A景区。现在,紫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紫南文化旅游区游客中心每天接待的游客更多了,周末常接待过千人次。 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同在紫南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的文体艺术中心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村民们平时最喜欢的去处。 村民阿萍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每天小学放学后,她就会把孩子接到这里。孩子参加羽毛球、跆拳道等课外兴趣班,她自己就到图书馆,看看最新的文化类书籍。阿萍说,现在村图书馆是佛山禅城区图书馆的分馆,村民想看什么书,只需登录图书馆借阅系统,就可以从区图书馆调过来。阿萍说,这里还实行通借通还,“完全根据个人的便利决定还书地点,非常方便”。 据介绍,仁善三馆会定期举办国学大讲堂、雕版印刷体验等特色研学活动,让紫南村的孩子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阿萍骄傲地说:“在我们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跟大城市一样‘有文化’!”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常常举办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像正月十五元宵节,“紫南家综陪你闹元宵”活动就办到下辖自然村石邱村民的家门口,村民可尽情参与元宵花灯DIY、汤圆制作分享等活动。中心还针对在紫南村工业园区里务工的年轻人,组织篮球赛、卡拉OK大赛等活动,加深年轻人间的友谊和对紫南村的文化归属感。 “紫南村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发展”最近入选广东省“两中心融合”最佳案例。近十年来,紫南村共投入3.8亿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乡村文旅的核心是人文,目的是让游客看到想看的,让村民寻回过去的乡愁,让村民、游客、产业在村里共生共存。一个即将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先行发展村正呼之欲出。 阳江海陵岛谷寮村:南宋渔村重获新生 村民游客尽欢 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旁的谷寮村,距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仅1公里,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近年来,谷寮村成为海陵试验区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景点。 凋敝旧村居 化身文化度假地 走进村中,交织的两条道路引导人们领略不同的景致。一路上行,道路两旁竹影婆娑、树荫片片,几块古朴的晒鱼石零星散落在路旁。最近,谷寮村“山海为媒——古渔村文旅融合结良缘”项目入选“两中心融合”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名单。 据了解,谷寮村曾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补给点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距今已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随着海陵岛旅游项目的开发,谷寮村村民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大家不再满足于旧式平房,开始在离旧村一巷之隔的地方修建新楼房,并慢慢迁居至新村。 旧村旧房逐渐衰败,南宋以来的渔村文化也渐渐凋敝在时光中。谷寮艺术度假村负责人陈永毅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看到这些房子就这么放着,实在太浪费了,我们以此为基础,发展精品民宿,建设艺术休闲度假村。村民也可由此获得租金,并在度假村就业。”2016年,谷寮村的乡贤找来专业设计团队,引入旅游公司,投入过亿元资金,对村民的旧式民居进行租赁和整修,将渔村文化融入渔家特色商业街和民宿等设计当中。 正在谷寮艺术度假村的工场中忙碌着的村民郭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以前,他一直都靠捕鱼或务农养家糊口,现在他和妻子都在工场干活。他们将自家农房出租用作民宿,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一倍。郭先生说,艺术度假村的建设让不少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老村民回归 与村居共同成长 不同的建筑风格,让新村和旧村各有风味。 现在,经过改造的谷寮村旧村形成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和特色文化街区,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展现海陵特色渔家文化,为未来乡村旅游融入了全新原生态元素。艺墟摊位众多,涵盖漆器艺术、书画展示、琴棋斗艺、茶香传承等,每年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来自广州的游客谭先生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对于谷寮村的文艺气息十分满意:“相比海滩上的星级酒店,这里能给我更新鲜、更新奇、更有风情的旅游体验和精神文化享受。” 住在新村的居民们,现在也习惯回到改造后的旧村聊天散步。谷寮村的游客服务中心增添了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为村民与游客增添了休闲读书的氛围、提供了网上查阅资料的方便。谷寮村文化艺术馆里还摆放着阳江古老物件和当地书画家的字画,村民们对此十分感慨:“以前总觉得这些高雅文化离我们很远,但现在却直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谷寮村虽受疫情影响,但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不断增加,且游客体验反映良好。特有的环境优势还让谷寮村成为学生们的研学基地,每年吸引各大院校约50批次学生前来写生,参与人数约1万人次。学生们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把谷寮村山与海的风土人情更好地展示出来。 专家点评: 让基层文旅公共服务 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如何融合、如何发挥最大的公约数效能?我们看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选取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活跃、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地区进行创建。 目前广东的“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对盘活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走出了一条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东“两中心融合”试点建设,做到了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像深圳龙岗区大田世居旅游服务中心,依托文创、文旅、文商多业态并行发展的特色文旅项目——大田匠作文化村,建成深圳首例文物建筑社会活化利用项目,实现文旅赋能客家古民居(大田世居),形成“文化+旅游”双示范引领“两中心融合”建设。他们在挖掘景区景点、交通站点、商圈等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智力支持和内生动力,推动主客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围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这一目标,“两中心融合”的试点建设单位还注重多元化发展,创新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如潮州市桂坑村文旅驿站就集文创产品销售、农副产品推广、公共文化活动展示和宣传于一体,成为桂坑村文旅资源推介的窗口,带动村民增收、乡村经济发展。 各地市结合当地民众需求及发展特色,融合多种社会力量,丰富服务内容,节省运营管理成本,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文旅融合服务点的建设活力,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优化拓展。如中山市三乡镇汇聚文化社团协会和优质企业行业的力量,共同参与服务点的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如何以技术赋能基层文旅公共服务品质发展?我们看到,广东试点单位如清远市在线下做优、做深文旅路线,在线上打造“清远行”“乡谱”“云共享”三大平台,构建文旅资源大数据体系,提高基层文旅公共服务水平,以“两中心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地方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广东以因地制宜为思路,试点单位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产业等资源,实现地方特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如广州市沙湾镇就将其当地的岭南文化、祠堂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转化为特色品牌活动,体现其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佛山市紫南村以地理环境、特色文化为依托,发展乡村文化体验游、紫南文化研学游、乡风文化徒步游、产业文化工业游等系列品牌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未来,“两中心融合”要继续成为广东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双引擎,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议在如下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切实强化两个中心的一体化传播、一体化调度、一体化实践,深入发掘本地文化基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服务。二是打造融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农旅文综合体样板,进一步打通农旅文产业链,有效引入社会资源,持续推动“两中心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注重全省“两中心融合”试点经验的深度交流与推广,辐射带动更广泛地区,同时也要鼓励广东经验、广东模式走出去,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