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听音频 |
羊城晚报记者 曾潇 李焕坤 谭铮 每年嘅回南天都系街坊最头痕嘅时候。墙上地下周围都滴晒水,衫又晒唔干,周身唔舒服。呢几年,好多街坊用上咗干衣机同抽湿机,回南天总算好过啲。但谂起以前,冇呢啲装备,广州人系点防潮咧?原来都有办法哦。本期《粤讲粤有古》,我哋就倾下古代广州人嘅防潮妙计。 每年的回南天都是街坊最头痛的时候。墙上地上到处都湿漉漉的,衣服晾不干,还浑身难受。这几年,很多街坊用上了干衣机、抽湿机,回南天总算舒服一点。但想想以前,没有这些装备,广州人是怎么防潮的呢?原来也是有办法的。本期的《粤讲粤有古》,我们就聊下古代广州人的防潮妙招。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的留耕堂,始建于600多年前,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古建筑之一,有很多设计是为了防水防潮。 留耕堂的地基用不透水的石材建造,而且垫得相当高,有效地阻隔了水分从地下渗透上来。为了让木柱不从底部渗水,木柱的底部会用石头包裹,这种用来包裹木柱的石头,叫做石础。同样,建筑物的墙体也会用“青砖石脚”的建造方法,底部用石头搭好基础,再在石头上砌砖墙。 留耕堂的地砖也有讲究。尽管大量石材的运用已经阻隔了地下的水分,但回南天时空气里充满了水分,如果遇到温度较低的地面,会很容易在地面凝结小水滴。 留耕堂在地面铺了厚厚的一层干砂,再在上面铺了超过3厘米厚的黏土大阶砖。这样处理,地面能够有足够的厚度,黏土这种材料的导热系数又比较小,双管齐下,能较好地阻止地面材料吸收热量后往地下深处传导,保证地面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温度,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在地面遇冷凝结。 留耕堂是番禺区沙湾镇何氏家族的祠堂,各方面配置确实比较豪华。不过在岭南的普通民居中,也能看到很多防潮的巧思。 比如,有些传统岭南民居的大门会做成上下两截活动门,这样上半部分打开时,下半部分依然可以关闭 ,因为潮湿空气水密度大,易下沉。遇到闷热潮湿的天气,上半部分门打开可以通风透气,下半部分门关闭隔绝潮湿气体。 当然,墙面的选择是防水防潮的重中之重。大户人家多用青砖砌墙,本身就有不错的防水性,同时传统工匠还会用特殊的砌砖方法,在砖墙中形成一道空气隔离带,有效隔绝潮湿空气,保持内墙面的干燥。 普通百姓未必都用得起青砖石脚,但即便是采用简陋的夯土墙,也会就地取材,在夯土内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或贝灰,减少外部潮湿气体的渗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经还广泛使用一种神奇的建筑材料——蚝壳。有研究称,东南沿海在宋代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生蚝养殖技术。每年生蚝成熟时,开壳取肉后会留下大量的蚝壳。蚝壳坚固不易处置,沿海居民必须想办法对此进行处理,否则就会造成堆积。有人就开始用蚝壳砌墙,发现蚝壳墙有着良好的隔热、防风、防水、防虫等效果。 现在,在广州的番禺区和海珠区,还保存着几处蚝壳墙建筑。例如海珠区小洲村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小洲的祖辈村民们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将蚝壳整齐排列,铺砌成墙,墙厚60厘米。用这种方式构建的房子,冬暖夏凉,而且可防潮,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小洲村目前有登记在册的蚝壳屋两间,均处于严加保护之中,建筑状况良好。 据天气预报,今日广州又有可能出现回南天,各位街坊记得关好门窗,减少湿气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