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山大学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

勇攀气候研究领域高峰 为国培育全球视野英才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01日        版次:A12    栏目: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    作者:陈亮

     杨崧

     杨崧教授团队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杨睿 通讯员 利佳瑶

  图/受访者提供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开展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羊城晚报推出相关系列报道——

  

  由国际著名的季风专家杨崧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于今年2月获得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他们立足大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勇攀气候研究领域高峰,并以家国情怀辛勤培育国之栋梁。

  

  不把科研当苦差,为国家解决问题

  

  “坚持科研与业务结合,为国家重大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撑”是该团队恪守的信念。多年来,杨崧教授带领团队科研工作者们放眼全球,深耕气候领域,专啃“硬骨头”,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是中大大气学科一个重要且历史悠久的科研方向。亚洲季风研究出身的杨崧,带领团队做研究并不简单局限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而是放眼全球,聚焦“上游”,研究其对西亚、中东乃至南欧、北非和大西洋的影响。

  团队成员之一王子谦当年就是被杨崧的独特视角激起了的兴趣,放弃原有的高薪工作,2015年来到还未成立大气科学学院的中山大学任教。自此,他便跟随杨崧潜心治学,多次到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在克服观测资料不足以及现有数据与数值模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后,他带领团队产出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杨崧最为关注的是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我们团队一直以领跑南海领域研究为目标,努力让学界一谈及南海的气候变化,就想到中大”。为此,团队教师们攻坚克难,通过一系列重大研究,不仅揭示了泛南海地区在气候变化认识与应对中的关键地位,还发展了针对大湾区及南海地区的卫星雷达等多项技术,预报和防御泛南海地区极端气象水文灾害。

  杨崧时常鼓励团队成员:“不要把科研当作苦差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解决问题,再辛苦也值得!”

  

  让学生打开发展的“全球视野”

  

  在坚持科研工作的同时,团队从不忘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杨崧说:“桃李繁茂,则师道更兴。为国育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在杨崧影响下,团队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学科融合、着眼全球。

  团队成员之一的杜宇老师就坚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性格”。目前,团队教师承担着多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授课时,杜宇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对于疑难问题,杜宇结合实际例子来讲解,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点赞”——“他是一位真正从初学者角度出发实施教学的老师”。

  团队成员简茂球教授青年时代曾往德国访问,对德国严谨专注、善于思考的学风深有感触,他也常以此来要求学生。他的学生在各展其才的同时,也都打上了严谨专注的思维烙印。简茂球讲授“动力气象学”一课已有二十余年,每一年都会“推陈出新”。他先后将多媒体课件交互、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内容纳入课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简老师的课堂严谨却又不失活力,他凭借个人的魅力赋予公式魔法,将死板的公式化成生动的物理过程,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简茂球连续5年被毕业生评选为“魅力教师”,不少他早期指导过的学生,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青年学者。

  团队还对学生实行“请进来,派出去”的培养方针。杨崧不但将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带回国内,只要有机会还会让自己的学生参加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杨崧介绍,这不仅能让学生打开发展的“全球视野”,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问题,还达到了“推销”人才的目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国际著名学者们,都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杨崧语气中透露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