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恩铭 我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坚持鼓励一线教师争做教育家,坚持提倡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后来研究《论语》,我读到《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确信了重视理想教育其实就是孔子儒家开创的教育传统。所以后来我担任校长或教育局长时,曾积极鼓励班子成员外出学习,鼓励教师外出观摩,鼓励学生有空就游学,尤其是国际游学。因为每一次交流或游学,都有可能改变师生的视野,有可能提升他们的境界,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理想,从而改变他们的一生。 2009年时我发表了一篇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关注,我本来可以去知名高校任教,最后是征求了三位恩师的意见,接受了广州市天河区委的邀请,在2011年12月26日,出任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 恩师们意见惊人地相似:先做事,再做学问。郑永廷先生特别以我熟悉的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开导我:“有平台当然先做事,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或许会有开风气的作为。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退休了还可以继续。” 自从担任天河教育局长,我毫不犹豫开启了独具风格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把权力归还给责任主体。教师招聘、中层选拔、财务开支、基础建设、文化设计软包装、设备购置、校服设计采购、保洁保安、学校饭堂等等一切属于学校的权力,都归还给学校。给基层减负,给校长松绑,让他们能挤出时间安静读书。 除了处理重要文件和开会,其余的时间我几乎都在基层“调研”。我的基层调研颇为特殊,一律不打招呼,很多时候,连司机都不带,自己开车。我公开在会上改写仓央嘉措的诗歌:“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会不经意,出现在你的学校门口。不管你欢迎,还是不欢迎,我会时常,出现在你办公室门口。”每到一校,我悄悄地参观每个校长、副校长的办公室,重点看看他们的书架和书橱,看看里面放的什么书,翻一翻这些书是否读过,读过了是否留有批注等等。参观中层干部的办公室,也是如此。 我曾经多次向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索借他们书架上我没有看过又买不到的书,看了几遍,列了提纲,做了摘要,如期归还。随后见面,除了谈工作,就是交流读书的心得和应用于实践的成效。我因此发现了很多会教书的读书人,并加快这些人的培养和选拔,他们就是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我一直认为,团队方向性学习,是集体进步的根本动力。让校长成为学者,让教师成为读书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源动力。 在我局长任内,我最满意的事,就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为终身学习的读书人。 我几乎利用一切行政会议的时间,鼓励、倡导、推动校级干部读书。读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的经典著作,当然也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我自己的读书则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20世纪来中外著名中小学的办学历史研究。民国时期的办学,没有现在的政策性倾斜,每个办学人都是在“荒芜之地”,从零开始,依靠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质量管理,去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那种以独立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浸润来办学的情怀和智慧,依然值得现在的校长们学习和借鉴。我也把眼光投向世界各国:英国伊顿公学是精英教育的典范;帕夫雷什中学是农村学校的代表;德国海伦娜中学,因为能够把问题少年培养成为社会精英而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这些世界名校,他们评价办学水平的标准,是看学校培养人才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能够奉献给人类的贡献。 第二个领域是一个世纪以来有关教育的经典著作。我重读了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学校管理学经典著作,有深度思考的内在自觉,也有指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重点或许应当引导教育者阅读教育的经典著作,让他们在阅读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在阅读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偏差,在阅读中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倡导教育者独立思考应该怎么做,鼓励教育者放心放胆去做,保护教育者异想天开地去做。
-
即时新闻
书生本色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7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柳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