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9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文艺、黄宙辉、粤文旅宣

  羊城晚报讯 记者文艺、黄宙辉,通讯员粤文旅宣报道:4月1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并对新发展阶段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进行部署。会上,广州、潮州、中山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领队代表等单位和个人还分享了文物考古工作的经验。

  

  广东核定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

  

  近五年来,广东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

  广州在城市建设中抢救发掘了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广州市开展考古项目1719宗,平均每年近300宗,发掘增城金兰寺等重要考古遗址,清理古墓葬30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15000余件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22处。潮州古城核心区2.33平方公里,保留着古城形态和生活的原真性,牌坊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牌坊街义兴甲巷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制度创新为文物考古工作铺平道路

  

  文物保护需要政策制度的加持。以广州为例,2013年,《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修订实施,率先实行“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明确由政府承担文物考古工作费用,为全国文物考古提供了经验。2014年5月,《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暂行规定》出台,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文物保护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先考古,后出让”的工作制度逐渐落到实处。

  在文物资源得到越来越充分发掘的同时,广东文物考古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去年年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增编改院,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从原有财政补助一类事业编50名扩编为91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全院将紧抓更名扩编的新机遇,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课题,继续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和编年序列。

  

  建设华南特色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华南高校中唯一的考古学本科专业,中山大学考古学科历史悠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介绍,学院现拥有本科、硕士、博士至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层次,拥有中山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广东省文科综合实验示范中心)、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支撑体系,长期以来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高质量考古人才。

  在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上,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加强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文博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建教学研究基地等形式,开展了河源市和平县谢屋背等遗址发掘、广州市流溪河和增江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汕尾市沿海地带考古调查、阳江市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等工作,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的“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先后接纳了5个本科年级的田野考古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