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往事并不如烟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2日        版次:A12    栏目:    作者:左夫

  □左夫[羊城晚报社文艺部原主任]

  

  关国栋总编辑赠送我的《杂拌集》《缺一不可》签名本,都在我的书架上。他老人家4月14日下午于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悄然去世,享年89岁高龄,他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几十年,做着了不起的工作,我尊敬他,愿他安息。

  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烟散尽,有些人有些事,在记忆的彩屏上,色泽常新,像南方街道旁的榕树,日里夜里风里雨里摇曳着,并不凋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羊城晚报》复刊,我分配到报社副刊部《花地》编辑组当编辑,在一座危楼的东侧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关国栋,他是副刊部主任,大家称呼他老关。老关身板敦实,脸颊宽厚,粗眉细语,步伐稳健。乍一看,以为他是西北汉子,其实他是地道广东南海人,有着典型老广的精明与从容,给人一种安全感。当年报纸对开四版,《花地》《晚会》副刊已占近半,在省内外都极具影响。老关分配我处理诗歌、散文稿件和版面设计,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形象大使,1980年2月15日《羊城晚报》复刊号的《花地》版,是关国栋亲手画的。他手握一把旧红木短尺,面对版纸上下左右来回比划,不断修改比较,我是新手,像学艺的徒弟,立于一旁忙前忙后地打杂。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感觉编辑真像个裁缝。

  如果说采编作风,老关既抓上头,又顾及下头。上头是名家,争取他们的支持,下头是新人,我曾跟他一起走基层,在江门、惠州、增城等地与业余作者交流、研讨,年轻人很踊跃。

  关国栋阅历丰富,作风严谨,博学多才。看大样又快又准,经常从中挑出毛病,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在他手下工作,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解放军报》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关于战斗英雄杨子荣墓变迁的杂文,文章思想解放,针砭时弊,但内容比较敏感,观点比较尖锐,而且事关外地行政单位。稿件如何处理,我拿不定主意,于是送给老关定夺。他的意见:这是一篇好杂文,如内容无误,可用。并叮嘱我,核实事实,最好取得权威的文字依据。我照办,联系北京军报记者,拿到新华社和军报有关材料,文章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被大量转发,但也引起当事地方单位的不满。由于事前做足了功课,一场轩然大波随之平息。这件事,体现了老关处理棘手问题的清醒和智慧。

  传媒采编人员的真功夫,来自于把心交给读者,才能痴心不改终成事。关国栋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9年始发表散文、随笔、杂文、特写、报告文学、评论。心灵的宁静,从容的步履,是他始终的追求和影像。

  《羊城晚报》复刊四十周年之际,我写了篇短文《40年前那个〈花地〉版》,老关读后专门打电话鼓励我,还说:“现在空闲时间多了,可以多写点。我打不通你家的座机,经总机班要了手机号。”他的一番话令我很感动。老领导离休多年,仍牵挂着这份他曾经呕心沥血办的报纸。

  关总,我在您的身上,学到了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作为媒体人,您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