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趁春天,让我们和“入侵物种”大斗一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宋秦平

     加拿大一枝黄花

     红火蚁

     水葫芦花开倒挺美


  □文/宋秦平  图/视觉中国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让“只有一个地球”这一重要内涵闯入人们的视野。在会议召开前两年,也就是1970年,两位年轻人——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已开始奔走,发起保护地球的号召,并举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地球日”活动。这一天正是4月22日,也就是现在的“世界地球日”。

  这就是一个专为保护世界环境而设立的特别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在保护地球时,我们有必要提起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物种入侵。事实上,它们都是地球上的生物,为何就变成了入侵物种?这些物种真的需要被斩草除根吗?

  

  入侵物种为何难以被斩草除根?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

  在不了解入侵物种之前,有朋友会疑惑,入侵物种真的那么可怕吗?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国土之上,已发现400多种“全面”入侵的外来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有一半以上已入侵我国。其中,11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570亿元。

  入侵物种之所以会如此难缠,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法宝:第一,入侵物种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第二,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第三,被它们入侵的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且缺乏自然控制机制。

  所以,缺少天敌的入侵物种在进入本土环境后,可以迅速占领高地称霸一方。

  

  入侵物种的10086种变形

  

  入侵物种极为狡猾,有时候在不经意间,一些极易忽略的危险就悄然而至。比如,植物“杀手”——“加拿大一枝黄花”、如见人就咬的红火蚁等。这两个侵袭者可谓是每年春季必来走一遭,如果防治得当,它们就只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但若是掉以轻心没防住,那就糟心了。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我国本土的“一枝黄花”在外观和名称上都很相似,却并非同一物种。

  上世纪30年代,原产自北美洲的菊科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我国,最初在公园、植物园栽培,后来逐渐扩散到野外。它的繁殖力极强,单株就能繁衍2万粒种子,且成活率在80%以上。若是通过根茎繁殖,只需要两年,一株就可以发展壮大成拥有200多名成员的“大家族”。而且,它不仅繁殖力旺盛,还很会与本土植物争夺光照、水源、营养。更可怕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对周围植物产生持续性毒害作用。

  “加拿大一枝黄花”每年3月开始萌发, 4月-9月进入营养生长期,7月初时植株通常可高达1米以上,10月中下旬开花。本着“早发现早围剿”的原则,人们通常会在四五月份对其进行拔除、焚烧,或者药剂杀灭等工作。

  对于老百姓来说,认识它、发现它是责无旁贷的事。政府园林绿化部门、城市热线,甚至街道社区办事处都可以接收有关“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举报信息。

  相较于喜欢欺负本土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的侵略性更强。不仅是其他动物被它们欺负,连人类也是它们的攻击目标。

  红火蚁原本分布在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20世纪初入侵到北美洲,后来又随国际贸易被带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它们在2003年进入我国台湾,之后经由广州口岸在国内迅速扩散,截至2021年4月,红火蚁已入侵我国12个省(区、市)448个县(市、区)。

  作为恶性入侵生物,红火蚁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样,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蚁后第一次产卵数量有限,大约为30粒至40粒,均为工蚁。待这批工蚁长成,蚁后的产卵量便会猛增至每天1500粒到5000粒。一只蚁后的平均寿命为6年至8年,在一个成熟的红火蚁蚁巢中,约有20万至40万只红火蚁,这几乎是我国一个县城的人口数量。

  除了惊人的繁殖能力外,它们还有攻击性强、毒性大的特点。被它咬一口,轻则伤口红痒化脓,至少半个月才能好;重则休克甚至是死亡。

  红火蚁这么危险,那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先下手为强”呢?答案是:春季。此时的它们还未拥有强大的族群,正是“抄家”的好时候。

  如果您在路边、田间发现了它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碰触捣毁,防止被红火蚁咬伤。应及时汇报农林相关部门,请专业人员前来灭杀。

  如果不幸被咬伤,也不要慌,先用肥皂水清洗伤处、中和毒素,之后可以适当冰敷,减少毒素在血液和淋巴中的扩散,切勿抓挠以防感染。若是出现胸闷、腹痛、呼吸困难、四肢出冷汗等过敏情况,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如何将入侵物种斩草除根?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外来入侵物种这么难搞定,咱们能不能发挥特长,靠吃解决它们?

  这个想法很好,但很“天真”。

  比如,困扰我国很多年的凤眼蓝(俗称“水葫芦”),那是连猪都嫌弃的垃圾;还有福寿螺,虽然它长得和田螺很像,但因为其体内含有大量寄生虫,所以绝不能轻易食用。

  真正能靠“吃”解决的入侵生物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入侵生物都是无法食用的。

  那么,防治生物入侵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全民皆“兵”。早发现早汇报,将入侵生物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防治生物入侵并不是海关部门、园林部门的专属职责,我们普通人也有义务和责任阻断生物入侵的脚步。比如出国旅游时,不将当地的动植物带回国,用实际行动保护本土生物;不猎奇购买海外生物,配合海关查验等。

  当然,国家也在积极努力地控制已有入侵生物的扩散,进行生物、化学、物理及机械等方面的控制技术的研究。

  在这些控制方法中,生物防治,尤其是培养有害入侵生物的天敌方法最具成效。比如用象甲虫或螟蛾防治水葫芦、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等。同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抵御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生物保护和生物检疫水平。

  今年已迎来第53个“世界地球日”,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入侵物种对我们环境的破坏,一起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来源 科学辟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