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头市福彩公益金为“星儿”撑起“康复伞”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17日        版次:A12    栏目:    作者:汪海晏、李德鹏

  “孤独症”这三个字,落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难以言喻的生命之恸。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儿童在普通人眼中的“标贴”。时至今日,孤独症仍无法实现彻底根治,但全球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康复训练。

  近年来,在汕头市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汕头市残联组织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的方式,培训了市内43家定点康复机构的556名孤独症康复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升汕头市康复师资专业水平,提升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更好地服务残障儿童,打造汕头市残障儿童教育康复升级版。

  

  专业康复助“星儿”成长

  

  6岁的聪聪站在教室里,对着康复老师说“嘘嘘”,老师“心领神会”地带着聪聪来到洗手间如厕。“看到孩子的变化,确实让我们感到欣慰。”龙湖区瑞心儿童医院的康复老师杨丰瑜说起聪聪的成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许多人的眼中,聪聪是个可爱的小男孩。然而,患有孤独症的聪聪还伴有智力障碍,在刚开始接触康复训练之前,他不会表达,经常尿裤子,家里人对此非常苦恼。随后,聪聪来到龙湖区瑞心儿童医院,康复教师对其进行评估之后,根据其个体状况制订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计划。

  自出生开始,每个孩子都在学习掌控自己的身体。当普通孩子已经学会调控这些基本的身体功能时,孤独症儿童对如厕仍无任何感知,也不会向他人表达如厕的意识。杨丰瑜表示,孤独症儿童能否独立完成如厕的过程,不仅关系到减轻父母及陪伴人员的护理负担,更是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环节。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杨丰瑜对聪聪进行感知训练,根据“一日流程”,让聪聪按时喝水、定时如厕,培养其对如厕的认知。经过近3个月的训练,聪聪对如厕有所认识,也开始会用“嘘嘘”来表达其要如厕的意愿。

  

  专业康复师资力量薄弱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有人说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每个“星儿”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夜空中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孤独症治疗尚无特效药,康复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瑞心儿童医院院长蔡雪莹告诉记者, 3岁前称为“黄金干预期”,6岁前称为“抢救康复期”,学龄前的康复训练被称为“抢救性康复”。如果在学龄前(0-6岁)开始训练,未来有机会走进学校、融入社会。

  孤独症群体的康复教育是一项专业程度要求高的工作,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在于其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蔡雪莹表示,国内孤独症教育康复的学科建设不足,从绝对数量看,全世界最多的孤独症人群在中国。目前,国内有高等院校开设康复训练师的专业,但孤独症专业的康复训练教师却很少。而绝大多数的行业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各机构,培训周期过长,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孤独症专业康复训练教师缺口仍较大。

  

  科学系统培训康复师

  

  “特殊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更难,光是应对孤独症儿童不同时期的情绪、行为,甚至是无法吃喝拉撒的日常,对于非专业康复教师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事孤独症专业工作多年,蔡雪莹曾见到某些机构采用所谓的康复训练并不科学,不利于“星儿”的康复和成长,家长也无法从中获得更好的支持。

  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获得专业的康复训练,近两年来,在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汕头市残联在瑞心儿童医院开展汕头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岗位专业技能培训班,邀请省内康复专家及省级康复中心业务骨干为参训学员授课。许多参训教师都表示,通过专业的课程培训之后,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更科学地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这群可爱的孩子可能存在某些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专业的康复教学训练,能够让‘星儿’学会独立生活,减轻父母的负担,我觉得这样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参训学员纪细燕表示,要将所学的康复训练技能带给孤独症儿童,为他们能够积极融入社会,实现与普通孩子一样正常学习、工作而努力。

  记者发现,培训课程除了涉及残障儿童康复教育的政策解读以及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相关内容外,还包含针对机构管理层的培训课程。蔡雪莹表示,设置相关的课程是希望让康复机构管理层了解有关孤独症儿童最新的康复训练模式和体系,了解目前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此来构建科学的教育康复体系,真正为孤独症儿童撑起一把更强有力的“康复伞”。  (汪海晏 李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