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河源校友会第一届会长李振伟发言 |
见证广工番禺校区办学历史的牌坊 |
扫码了解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方贺 通讯员 陈少徐 卢迪 图/受访者供图 “我的使命就是回报家乡,以工艺创新传承客家文化。”全国农村优秀人才、河源市绿纯酿酒厂厂长、广东工业大学1995届校友李振伟,扎根家乡创办乡村企业,为原本小作坊生产的客家糯米酒制定标准化生产工艺,闯出一条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振伟矢志不渝走客家民俗文化传承道路,带领团队打造客家传统食品文化生态产业园,为河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绿色康养休闲旅游首选地贡献力量,助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和生态振兴。 热衷跨界,是同学眼中的“百事通”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东农村企业、农村工业均迎来新机遇。李振伟受在河源县塑料厂工作的父亲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厂长,填报大学志愿时,他一门心思选择了企业管理工程专业,“我从小在国企长大,看到工厂就‘来劲’,作为地道的客家人,也一直想为家乡做些实事。”李振伟说。 在同学眼中,他“百般武艺,样样精通”,“我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为创业准备挑战各种‘第一次’。”大学期间,他带领同学玩出不少“新花样”——开创番禺校区黑板报文化,举办首届“宿舍杯”篮球比赛,发起创办“未来管理者协会”…… “未来管理者协会”是广工著名的经济类社团,曾被评为“最受欢迎社团”。每周三晚修课,李振伟就招募演讲者,不限专业、内容,唯一要求是在观众前脱稿演讲。“创办初衷是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同专业的同学将实践所得展现出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他还到广交会展馆自费听讲座,将时兴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分享给大伙儿,增加行业前沿认识。 创业维艰,李振伟深知企业家需具备跨界能力。自学生时代起,他不断跨界融合、求取突破。当同学们把论文主题定在企业生产、管理时,他另辟蹊径引入心理学,以此探寻企业管理的奥秘,他的毕业论文是班里唯一的跨学科研究。“管理学涉及激励机制的知识,它启发我思考企业如何通过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如何打好‘感情牌’。”李振伟表示,毕业论文的跨界经历使他更加注重员工情感的维系,如今他的企业有很多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毕业后他再次“跨界”,在河源电台担任《音乐星期天》节目兼职粤语主持人,分文不取一干就是三年。节目围绕客家文化等设置话题,活泼温馨的风格圈粉无数,曾夺当时河源电台节目收听率桂冠。 科技兴企,敢当广东糯米酒行业标准“奠基者” 1998年,李振伟回到家乡,决意将客家娘酒文化发扬光大,在辗转多地广泛调研后成立绿纯酿酒厂。“我们企业有两个使命,一是打造品牌,二是传承文化。客家糯米酒历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李振伟表示,“绿纯”代表着自己创业的纯净初心——做好有益于人民健康的绿色食品开发。 然而创业之路坎坷,创业进程一度停滞在注册商标、办理证件等系列经营准入资质的节点。这时,他的恩师——广工番禺学院黄育才院长特地赶来出谋划策、联系销路,“黄院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使我渡过难关”。 客家糯米酒家家都会酿造,商机在哪里?李振伟发现,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糯米酒制作程序不规范,品质难以保证,对此,他打算以标准化工厂生产对传统酿酒工艺改良。“传统客家糯米酒易酸,保质期短,仅半年到一年,要打响品牌、扩大传播就要解决这两项难题。”2004年,他带领团队与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关键控制点,导入了HACCP体系,解决了防酸难题,项目于2006年经省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核心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获河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取得“客家糯米酒防酸工艺技术”国家发明专利。 在产品标准方面,从2000年起国家推行适配于江浙一带黄酒企业的GB/T13662-2000生产标准,但广东因气候差异与江浙在黄酒生产工艺上存在不同,不少指标达不到该标准要求,阻碍了广东糯米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客家糯米酒从酿造工艺上被划分为黄酒类产品,因地制宜的生产标准是其开拓市场的必要前提。”2006年,李振伟作为主要起草人,主导制定了广东地方标准《小曲糯米酒》,2007年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实施(DB44/427-2007)。从此,广东糯米酒行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有了权威、统一的检测依据,为产业发展带来福音。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李振伟于2020年又牵头制订了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客家糯米酒》(Q/LCH000011S—2020)。 一路走来,李振伟始终注重科技兴企,“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既懂得重视科技力量,又能够加强企业的管理”。2017年建立了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李振伟的带动激励下,工作室成员团结进取,目前企业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导起草省市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2年3月取得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非遗创新,当好客家文化传承人 “河源万绿湖水文化和客家文化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我们要以传统食品为载体,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之路。”李振伟认为,非遗的出路在于传承、创新、活化,须有人才和市场支撑。 2017年,企业升级为河源绿纯食品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占地1500亩集科研、生产、非遗保护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客家传统食品文化生态产业园,目前主要产品有客家糯米酒(省级非遗)、客家米饼和大油果(县市级非遗)、铁锅腐竹、丝苗米等,建有600㎡的客家传统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李振伟还参与党校系统2021年度市情研究课题“河源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建立客家预制菜原料基地,把水稻和经济作物的托管与广东预制菜的食材原料基地有机结合。2021年,企业被认定为省环境教育基地、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生态园日后将走智能管理方向,并进一步创新载体,如设计以客家文化为内涵的系列文创产品等。”他透露,后续将围绕食品轻工、规划管理与艺术设计等方面,与母校广工进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劳动模范的他,还积极开展联农带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他以客家酒、客家食品为载体,建立了糯米、丝苗米、生姜、黄豆等原料基地,组建了东源县三红糯稻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建立了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承担制订了河源农业地方标准《糯稻种植技术规程》,自主培育康仙糯获评广东十佳优质稻米品种,积极带动1670多农户标准化种植,今年承担县政府下达的全程和部分托管水稻及经济作物总面积1万亩。 小问答 1.您心中的“广工精神”是怎样的? “广工精神”就是一种自强不息、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不单讲求技术,还追求工作态度及为人品格。 2.您对广工的师弟师妹们有何寄语? 学习时要培养沟通能力、实干精神,这在往后工作中有很大用处,还要注重耐心和细节,这是成事与否的关键。 3.对有创业想法的师弟师妹,您有何建议? 我主张先进行三至五年的资金、人脉、工作经验、政策认知的积累再创业,不要急于求成,但要始终保持创业的斗志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