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山迎难而上再出发 奋力开创新局面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22日        版次:T52    栏目:    作者:林翎、钟轩

     中山城区美景

     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 李思宇 摄

     中山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头号工程”,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

     中山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文/林翎 钟轩 图/中山宣

  

  4月24日,深中通道E18管节顺利完成沉放对接。至此,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已安装管节长度累计达3877.8米,突破沉管段总长度四分之三。自2016年开建的深中通道,正如巨龙向珠江东、西两岸延伸。

  潮涌珠江风正劲。五年来,作为深中通道西岸城市,中山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从城市“东进”到“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大发展战略;从“两统筹一合并”的行政区划调整到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从“拿地即动工”到“打造全国企业办事最便捷、项目落地最快速的城市”;从率先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到谱写“文化兴城”大文章。五年来的成绩单背后,是中山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顽强意志,再创发展新辉煌的决心。

  “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以超常规之举开创中山工作新局面,不负嘱托、不负未来、不负先贤、不负中山人民。”今年元旦前夕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为中山新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踏破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号角吹响,中山凝心聚力,坚定信念再出发,将“蓝图”变成“施工图”,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格局 组团式发展,重塑融合发展格局

  

  一桥飞架,两岸同城。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日子渐近,珠江东西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今年以来,中山市与珠江两岸城市融合布局的动作明显更加频密、深入,一系列的重大专题研究也在密锣紧鼓地推进。3月21日,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关于《推动中山与深圳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案研究》重大专题研究采购项目的招标公告”。 此前不久,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发布“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招标公告。

  南海之滨、珠江之上,千帆竞发。深中通道开建之年,中山提出组团式发展战略,明确了东部片区对接深圳、香港和澳门。2019年,中山进一步提出“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一个大战略、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大工程和一个坚强保证。其中,一个大战略跃然而出:“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强化“东承”功能,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主动学习拥抱深港。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六大协同,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做实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加快“南联”步伐,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

  ——深化“北融”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发挥“西接”作用,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从“东进”到“东承”,从“对接”到“拥抱”,中山以更高更广的视野,将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上升到党代会报告的高度。跨越珠江两岸,一场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力量的聚合演变正在发生:

  当前,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深中两市的初步方案已经形成。深圳、中山将以区域产业一体化带动科技创新、城际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推动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样板。

  中山与佛山两市明确,将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两市将加强交通、生态、规划、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合作。

  中山与珠海两市明确,将共同推动东部外环高速二期项目、香海北路项目,以及广中珠澳高铁等轨道项目,加快推进重大跨界道路建设,促进两市深度融合发展。深入研究重大水利和水污染治理项目,系统解决中山市坦洲镇、三乡镇和珠海市香洲区内涝问题。加强疫情联防联控,提升区域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一系列对标先进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合作平台正在落地。《中山市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山将在14个方面支持港澳青年在中山创业就业。在距离深中通道最近的翠亨新区,一个面积6.8万平方米,由中山建设、深圳运营的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已经落成,目前已落地了5个项目,其中有4个都是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的一些国家重大项目。

  

  新空间 以“沙场赛马”之势攻克土地瓶颈难题

  

  4月19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市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汇报。“中山改革突围,最大的改革在哪里?‘工改’就是最大的改革。”郭文海强调。

  同一天,中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400多名市人大代表并邀请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分成11个组赴各镇街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工改”工作汇报。

  如此高规格推进“工改”,是因为这是一场刻不容缓、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土地利用碎片化、土地开发强度高、低效工业园带来的难题,成为中山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掣肘因素。

  2021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中山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由翠亨新区统筹南朗、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小榄和东升合并。中山通过这次调整,重构发展格局,为破解土地瓶颈等制约高质量崛起的难题注入新活力。

  全市上下意识到:如果不从根本上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最大限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中山就无法抢抓“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历史性机遇,这关乎中山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坚持工业立市,坚决打赢打好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2022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工改”号角,各镇街负责人签下承诺书,22个镇街掀起了争相赶超的“沙场赛马”之势。目前,中山已制定出台“工改”政策文件共12项,同时还有数十项政策正在制定过程中。

  根据计划,全市今年低效工改项目面积超过万亩。目前,全市共有“工改”项目198个,整理出工业用地面积约‪2616.86‬亩,已经村集体协商同意转国有并交予政府统一招商的用地共794亩。

  “工改”改出新产业。在火炬开发区东利片区联民路边,三幢新建的标准厂房在工厂园区格外引人注目。改造前,这里只是仓库和堆场,如今空间载体提升了近七倍,引入的企业质量都上了全新的台阶。除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美贝斯特(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项目已入驻,还有多个项目签约入驻。

  “工改”改出新生活。小榄镇竹源社区创业园(二期)项目在今年3月份举行拆除动工仪式。这次改造,不仅有望将村集体租金收入提高4.5倍,还将提供停车位、商业配套等,直接改善社区生活配套。

  

  新作为 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加减法”

  

  今年3月30日,港口镇的生活家地板产业新基地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11分钟,刷新了中山“拿地即动工”速度。拿地即动工已成中山新常态,从2021年初到2022年3月,共有超30个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今年4月11日,东区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全市首创的“智慧审批”试点开始运行,标志着政务服务进入“秒批”模式。目前主要是在个体工商户登记和特种设备资格审查事项上试行,实现无人工干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五年来,中山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纵深铺开行政效能改革,成效显著。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头号工程”,强调要“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出“打造全国企业办事最便捷、项目落地最快速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近日,广东省正式印发《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山政务服务指标得分排名珠三角第一梯队。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中山首先把服务企业摆在第一位。为此,中山不但成立了“马上办”“行走办”,还推动现场办公会常态化,市级层面将坚持两周一次举行现场办公会,镇街则一周举行一次。

  今年1月24日和1月27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在一周之内先后召开两场有关服务企业的现场办公会。高规格召集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针对企业提出的难点痛点现场分析回应,拿出解决方案。企业代表中山市悦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洋感叹,现场办公会不讲套话,直接谈问题。市领导向部门、镇街询问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时,是以“天”为单位来确定进度。

  服务企业的“加法”远不止这些,中山出台一系列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大礼包”。今年大年初七,中山推出“暖企九条”;今年元宵节,中山高规格召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一口气推出16项惠企暖企政策,涵盖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企业上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质规上企业增资扩产、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政策密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堪称中山“史上之最”。中山市还印发了《中山市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提出160项营商环境改革具体措施,并编制《中山市2022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中山还着力做好“减法”,使企业办事更便捷。近日印发的《中山市产业项目落地全流程审批制度和管理服务改革工作方案》,多项措施都是“首次”:在省内率先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一网统管”;首次将行政审批之外的政府决策和管理纳入到项目落地改革中;首次系统提出压缩中介服务流程和时限改革;首次提出用水用电依申请“一键接入”改革。

  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开发建设项目落地审批协同管理平台,将4种用地类型、93个环节整合至1个平台,实现全过程精准留痕、全程跟踪督办,推动项目落地“一次申报、并联审批、多方协作、一审到底”。自今年2月28日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服务764个项目,单个项目环节平均审批时长压缩至7个工作日,最短1个工作日完成。

  

  新动能 制造业驶上数字化智能化“全新赛道”

  

  近日,中山市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8.2%,增速分别比规上工业快3.3、1.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今年连番疫情考验下,中山经济正朝着更高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成效逐步凸显。

  制造业强,则中山强。五年来,中山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4%,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2.4%、32.7%。

  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2018年来,中山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端到营销端,逐步搭建起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让更多企业驶上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赛道”。去年以来,中山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空前,投入50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先后出台了《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中山市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赋能平台引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新政,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转变。

  在“上云上平台”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和产业,都有共同“成长的烦恼”。中山市围绕五金、家电、灯具、板式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采取“政府政策+智能制造供应商+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模式,对实施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进行政策组合支持。中山市通过技术支持、金融支持、设备支持等为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提供成熟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企业可以借鉴先进工厂的成功经验,更快更保险地完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位于火炬开发区的星昊药业从2019年9月起,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启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力争建成省内终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行业的首个物联网项目。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各种先进设备超过100台(套),年产值超过6亿元;7个生产车间10条生产线全部通过GMP认证。在星昊公司的智能车间里,许多工序已实现了智能化,人力减少了近一半,而且从投料到生产、检验、发放报告书,都依照系统指令进行,大大降低误差的风险。

  通过推动,中山产业转型效应明显。今年一季度,中山工业投资在去年同期增长97.1%的基础上,继续增长4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9.2%,高于整体投资增速63.3个百分点。

  

  新文章 以文化为笔,谱历史名城华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文化兴城”战略,推动中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市来说,意义深远,是民之所向,也是时之所需,更是势之所为。

  中山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杨殷、四大百货创始人马应彪、粤乐宗师吕文成等一大批闪耀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的乡贤俊彦,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美食文化,在人文湾区中散发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传承千年文脉的中山,铸就了博爱乐善的城市之魂。通过全方位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山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和广东唯一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中山先后荣膺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公众号称号。

  坚守34载的“慈善万人行”,累计募集善款超17亿元;连续九年举办“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2017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9万余场次,培训志愿者超86万人次,公益时数达3274万余小时。如今,博爱精神已融入中山人的血脉,汇成大爱洪流,“博爱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

  五年来,中山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同样成绩亮眼。2019年建成开放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市民通过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全市270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500平方米,全市基本建成“城乡10分钟文化圈”。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唯一推荐地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一定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一定能成为中山这座城市最具竞争力的符号。”在3月7日召开的中山市“文化兴城”研讨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

  未来可期。目前,中山正在制定文化兴城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配套政策。2022年,恰逢香山建县870年,中山将香山古城复兴作为文化兴城的重中之重来抓。目前,中山正在制定香山古城文化复兴规划设计方案,从框架搭建、城市设计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业态升级、实施重点等方面提出总体思路。

  把名人效应转化为中山的文化符号,深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桂山岐水为纽带,中山正在推动孙中山故居、郑观应故居、杨殷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岐澳古道等活化升级,串珠成链打造环五桂山文化带。

  目前,中山正谋划打造岐江河“百里芳华”和红色中山、侨乡中山、创意中山、味道中山等特色文旅路线,创建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各镇街也在积极推进各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