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 |
深圳城市风貌 |
深圳盐田港 |
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 |
高交会机器人展示 |
文/李晓旭 图/王磊 4月11日出炉的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GDP实现3.07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过去五年,深圳GDP实现从2万亿元稳步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继上海(2017年)和北京(2018年)之后,成为国内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近年来,深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清晰成形 沿着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大道一路向北,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塔吊、起重机繁忙而有序地作业,一座面向未来的光明科学城正在崛起。针对深圳基础研究薄弱环节,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至2022年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2021年,深圳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进展顺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科技基础设施完成主体建设,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等27个科研项目落户河套。另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获批建设。166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稳步实施,半导体检测、数控机床等领域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 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突破5%,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而通过特区立法,深圳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率先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出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其中第一大领域就是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同时,为了推动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深圳率先建立“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这种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模式,让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以科技园为圆心,周边11.5平方公里的扇形区域,是深圳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着腾讯、大疆、中兴、迈瑞、金蝶、研祥、大族激光、创维等8000多家企业,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助力南山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0亿元,年人均GDP超过42万元,成为超大体量的科技园区及科技人才、科技资源聚集地。 深圳是创新之城,科技创新始终有力地支撑着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深圳位居第一。2021年,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领跑全国,华为、平安科技、中兴通讯、大疆创新、瑞声声学科技、深圳华星光电和腾讯科技共7家深企跻身国际前50。鼓励创新、信仰创新、坚守创新,正是有着这样浓厚的创新氛围,深圳经济结构中的大多数产业,都凝结着以人才智慧为源泉的创新成果。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月20日,元戎启行宣布L4级自动驾驶前装方案车队落地深圳,该车队由30辆自动驾驶车辆组成,将陆续投入到深圳的RoboTaxi运营中,让公众能提前体验到未来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目前,深圳出台系列政策在载人、载货、城市环卫等领域先行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平台聚集、政策红利、新应用不断落地等助力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跑全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圳企业比亚迪以高增长领衔新能源车市场。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28.4万辆,同比大涨433.4%,成为国内首个月销“10万+”的新能源乘用车品牌。 从“深圳速度”迈向“深圳质量”,深圳用生动实践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深圳高地”。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负责人表示,尽管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表现仍好于预期,甚至保持高速增长,如科达利、中成空间、沃特股份、欣旺达、芯海科技、拓日新能等企业展现十足韧性和活力。 在政府引导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深圳新兴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深圳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此外,深圳市还配套出台了《深圳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9.6%。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另外,为助推深圳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还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发展,创建“矩阵式”产业扶持体系,从企业招引、项目培育、空间落地、人才支撑、惠企政策等多维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常态化服务,并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 经济特区里建起“人才特区” 在什么地方,南极“企鹅”和“北极熊”能和谐定居?答案是深圳。“在这里,有北纬22度的阳光,‘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2021年深圳全球招人宣传片《深圳脚步》视频里,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企鹅”和“北极熊”,分别是腾讯和华强方特(深圳)的吉祥物,这两家企业都是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而这一“奇观”,正是深圳创新创业、开放包容生态的生动体现。 回顾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深圳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核心战略,建设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特区”。通过系统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深圳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态势。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开展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优化整合,形成“鹏城孔雀计划”与“鹏城英才计划”的“一引一育”政策。 另外,推动人才R字签证、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措施落地实施,获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积极探索境内外高端紧缺人才均衡支持措施。坚持人才评价市场化导向,构建以“能力+业绩”为核心、分领域分赛道的人才评价体系。设立人才日、企业家日,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成立人才研修院,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 2021年,深圳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新增全职院士20人、总数达74人。同时,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00人,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34.6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首届西丽湖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今天的深圳,正加快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