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风貌 |
深圳前海深港金融小镇 |
越走越“宽”的前海合作区 |
深圳前海高楼林立 |
航拍深圳前海 |
前海是深港合作的“桥头堡” |
文/宋王群 图/王磊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近五年来,粤港澳三地同心,紧抓机遇,奋楫扬帆、乘风破浪,有序推进,一个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各城市的产业联系日益紧密。深圳作为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同根同源,目前深港合作西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有深港口岸经济带,正全面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同时,深圳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推进广深“双城联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越走越“宽”的前海合作区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前海合作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案》明确,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面积在原基础上扩大至8倍,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前海扩容,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改革和创新,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前海合作区建设实现良好的开局,前海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税收收入增长15%,关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28%;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68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65项。2021年前海合作区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56%,持续利用外资特别是港资占前海利用外资的93.8%,11家香港的工商协会和前海有合作;1-3月,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42%,占深圳64.87%、广东省21.14%、全国2.32%;自贸片区关区进出口货值3968.4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前海综保区外贸进出口440.86亿元,同比增长55.5%。一组数据折射出“大前海”十足的经济潜力和韧性。 作为深港合作的“桥头堡”,前海的魅力不仅在于具备各种优惠政策,更拥有“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的吸引力,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注入的强劲活力,从而带动各种资金、资源、创新要素在此汇聚。作为探索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前海紧扣深港合作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在深化粤港澳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平台打造,不断提升开放合作能级,促进深港两地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深圳南+香港北”的梦幻组合 目前,包括沙头角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文锦渡口岸、罗湖口岸、皇岗口岸、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深圳与香港之间已经开通7个陆路口岸,深港两地交流优势得天独厚。各区纷纷因地制宜、共谋发展。近年来,在深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深圳积极谋划更深层次的口岸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快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更高质量新发展格局,让深港口岸经济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动力澎湃的新引擎。 去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其中“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等热词,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北部都会区”包括香港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三圈”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的“北部都会区”,发展潜力及空间巨大。 有学者表示,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策略,将对未来香港与深圳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深港相互协作,香港借助深圳、前海等地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及“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把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可积极联系内地与其他“一带一路”地区,带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深圳则可依托香港高校的科研实力和聚集国际顶尖人才的优势,加速前海与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带动边界地区整体产业合作发展的摇篮和引擎,并寻找推动建设更多的产业合作示范点,围绕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三大产业类型,打造特色鲜明的生产性配套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专业园区,形成产业关联紧密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升级深港口岸经济带主要涉及定位更新、战略提升、空间拓展等方面,使深圳更加向南,香港加快向北,在深港交界地区尽快形成高端要素资源高度聚集的发展新格局,构建“深圳南+香港北”的双城组合。 当前,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大湾区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并纳入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形成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口岸经济发展格局”。香港也将建设香港北部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由此,全面深化深港合作进入“快车道”,为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注入全新动能。 大湾区发展的“双引擎” 今年的两会上,深圳市长覃伟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广深“双城联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2021年4月颁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新格局,强化广深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广州、深圳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也将“双城联动”发展作为支撑、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近两年,广深两市组织部门将共建干部教育培训优质资源库、打造红色教育经典路线;两市统战部门决定共同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高地,共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两市文旅部门围绕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两市文联签署“双城联动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两市文艺事业发展;两市人社部门推动社保互联互通。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上,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科研平台串珠成链……随着广深“双城”联动重大战略的部署,广州、深圳联动发展不断深入。 作为同一区域的两大一线城市,广州、深圳是同处于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体量不相伯仲的“双子座”城市。在“双区驱动”的政策红利背景下,两座城市的联动互促、共同发展成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擎。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教育、医疗、文化、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势,在现代服务业、国际商贸、航运物流等领域尤为发达;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设立的经济特区,具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新人才等的比较优势。因此,广州、深圳以优势互补为内生驱动力,以产业联动带动交通、科技、就业、生活、旅游等的全面联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城联动”发展大格局。 一个千年商都,一个科技之都,广州和深圳这对“华南双子星”在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加速联动发展,将成为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