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 长沙岳麓区一则招聘协警的信息居然成了热搜,原因是其中有一个“清华大学博士”。然而事情迅速迎来了反转,根据相关部门联合调查,这名应聘者2018年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多次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身份应聘工作。 这事占用了不少公共资源,引发了人们关于博士当协警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的热烈讨论。及至有了真相,人们却又顿觉索然寡味。 这反映了某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对于“清华大学博士应聘协警”一事,既希望是真的,又希望是假的。包裹其中的,是患得患失的苦涩感。 按照功利主义的社会分层,至少在目前,协警大概属于层次不那么高的岗位。希望清华博士当协警是真的,是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慰藉更多平凡者的心灵——虽然你那么优秀,却和我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以结果而论,似乎之前关于起点高低、优秀与否的差异便可以一笔勾销了。 同时人们又希望它是假的。否则焚膏继晷、寒窗苦读的意义何在?勤奋、拼搏的价值何在?如果打小一以贯之的优秀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佐证,那么优秀也就不那么令人向往了。这对于一大波正在努力趋向优秀的学子,不啻是一种打击。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并且优秀的价值最终能得到相应的彰显,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希望。“清华博士应聘协警”,无论真假,都对人们这一递进式的希望造成了冲击。 每一个热搜背后都有引人深思的意味存焉。就此事而言,人们更向往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有一天清华大学博士真的去应聘协警而不再成为新闻,如同应聘大学教职那样顺理成章。
-
即时新闻
“清华大学博士考协警” 真假都让人感觉苦涩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25日
版次:A01
栏目:@街谈巷议
作者: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