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长寿有因在巴马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29日        版次:A08    栏目:大美中国    作者:滕忠

     巴马百魔洞

     晚炊


  □文/图 滕忠

  

  一进入巴马,便扎扎实实被美丽的古代田园诗撞了个满怀。

  满眼金黄的稻田背后,常常标注着一条或几条弯弯的山路,仿佛一篇优美的唐宋散文的注释,又像一行行长短句,沿着高大的山体欲说还休地抒情。四周笼罩着若有若无的轻雾,像炊烟,又像轻纱,散淡从容,让人恍若走进了梦境,或是无意间钻进了诗人“云深不知处”的意象。

  掠过车窗最多的,是沿路农民们收割、打谷和挑担的身影。长相俊俏的少女与精神矍铄的老人,或母女或婆媳共同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但田间地头,男人的身影相对罕见,甚至挑柴、放牛这样的活,也由纤弱的女人来承担。广袤的田野里,村姑们包裹着白色头巾,挑着刚收割的稻谷或柴,身姿柔美,步履轻盈。与她们目光接触的一刹那,那张脸上绽放出的自然而具亲和力的微笑,一如娇艳的野菊。

  刚下车,秋阳恰好从高高的山顶透过树梢泻下,几片落叶悄然跌落肩头,无声无息,如情人之间某种暗示,又恍若大山特意发出的请柬。看美丽的盘阳河一路浅吟低唱,执着地缠绕着巴马阳刚的山峰,痴情地依偎着柔美的田园,高低错落,款款情深。青葱的河岸上,不时遇见一些气定神闲的老人,如果非得打探他们的年龄,理所当然得准备好足够的惊叹,因为在巴马盘阳河沿岸,不经意遇上传说中的百岁老人,就像都市里偶遇美女帅哥一样平常。令人称道的是,老人们依旧步态轻松,还参与劳作。沿河某个“长寿村”里,我就曾看到过两个满脸岁月的老妇,边唠叨着家常俚语,边剥玉米,一打听,一个104岁,一个102岁。

  在一个叫那社的地方,盘阳河源头之一的那社河蜿蜒成了一个大而长的汉字草书“命”,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大自然这位伟大的书法家,把一幅气势磅礴的题词慷慨地送给了巴马,这里的山山水水由此多出了许多灵性。

  据说这里的“裸浴”古风至今犹存,男女同江却互不相扰,毫无杂念;在被称作“养生天堂”和“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里,有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面对数百名专家学者和观众作脱稿演讲,大谈养生,惊人记忆力与敏捷思维让人瞠目结舌。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对这些只感到空前新奇,脸庞上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兴奋。

  来到巴马县城,我感觉非常整洁清爽。宽敞的寿乡大道穿城而过,现代元素在这里一览无余地集散和放大。两个广场,向世人宣示着这片古老土地日新月异的姿容。无论在“长寿节”千人共品“火麻汤”,还是专为老人“添粮增寿”的“百寿千叟宴”,曾经相对低调的巴马人,搞起仪式来总是热情洋溢,魅力四射。古老美食也为巴马人贴上了温良、淳厚的标签。香猪已经成了巴马的代名词。它的肉质细腻、清香、爽滑……几乎把中国菜式的优良特点一网打尽。对于没有到过巴马的人来说,这道美食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悬念。而火麻,这种土生土长的绿色食物,也成了巴马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进巴马,如同走进一场美丽的梦,我深信,自己的灵魂能够在这里片刻的歇息中变得一尘不染。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详细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