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盐田鱼灯舞博物馆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本月初,深圳盐田区举办以“美丽海湾 盐田有我”为主题的“六五”环境日活动。活动上,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引来阵阵掌声。表演者手举鱼灯,时而蹲下时而跃起,手里的鱼灯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 对于许多居民来说,鱼灯舞再亲切不过了。这条“鱼”,在重大节庆中,几乎“游动”在大街小巷。鱼灯舞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创演,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这可谓是我们村最早期的‘广场舞’了!”深圳市沙栏吓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吴伟彬介绍,鱼灯舞成为维系着乡亲们情感的一根小小纽带,“有的村民去国外生活了,退休后还回来加入鱼灯舞的表演团。”疫情发生前,在重要节庆时,鱼灯舞都会赴港参加巡游表演,深受好评。 近年来,对于鱼灯舞的保护和活化,盐田区做了许多努力。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底,村民在沙栏吓村办公楼创建了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这也是深圳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系统梳理了鱼灯舞发展的脉络。此外,舞鱼灯闹新春、街头“沙头角鱼灯舞”彩绘墙,这些都让非遗真实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除了沙头角鱼灯舞,深圳还有下沙祭祖、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等多项非遗,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了“深圳市首届欢乐闹元宵”活动,希望通过传统节日推广非遗,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目前,欢乐闹元宵成为深圳市的公益文化品牌。此外,深圳从2006年开始举办文化遗产日公益活动,也成为推广非遗的重要窗口。公益文化活动让深圳市民在亲近传统、领略传统之美的同时撒播传承的种子,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动之外,2010年开始,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先后公布5批98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省级以上36项、国家级9项、区级200多项,全面建立起从国家到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就在近日,广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深圳有沙井蚝生产习俗、螳螂拳、中医诊疗法和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四个项目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