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返本未必生妙,但必定归真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15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吕慧蓉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高中部) 吕慧蓉

  

  安本守拙,本立道生,孟子曰:“则盍反其本矣?”然,芸芸众生,几人能忍于“本”,甘于“本”,乐于“本”?

  何为“本”?草木之根也。根,必然深扎于土壤,沉浸于黑暗,默然无所闻,悄然无所知,而待其枝繁叶茂,满树红花,游人赞叹天工之巧,行者惊讶鬼斧之神时,那深藏不露的“本手”之功,岂是徒见其表的凡夫俗子所能领会?

  “本”,让人望而生敬畏、生叹服,又让人嗤之以鼻。众人皆知“熟能生巧”,“熟”即“本手”,持之以恒以至炉火纯青也。它是怀素的“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是司马迁的“周览名山大川”;是庖丁年复一年的“目无全牛”“怵然为戒”。于是乎,书法之惊蛇飞鸟,史书之奇气疏荡,解牛之合舞中音,皆为世人堪称一绝之“妙手”。而这“妙”后之“本”,于成功者而言,自为世人称赞;可意欲躬身效仿,又望而生畏,难耐其苦;若现于资质平庸难成大器者,难免沦为笑柄,被嗤之以鼻。

  “本”何以有这般迥然相异之境地?

  妙,天然博人眼球;本,天生索然无味。然无巧之本,如无花之树,虽没有惊艳之妙,却可以苍翠蓊郁。可无本之妙,则流于俗劣,反要扰乱大局,弄巧成拙。只因“妙”并非弄造而出,而是于“本”中自然生成而来。甚至,能否生出“妙”来,也不能一味强求。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只此一幅,难能再书;王熙凤无仁心之本,卖弄机巧,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郭靖愚钝,但心明澄澈,能安本乐本,从而生出若愚之大智,若拙之大巧;黄蓉灵巧,但鬼灵精怪,城府难测,故而怎么也领会不到左右手互搏术本境之妙绝。

  由此观之,“妙”可以神往,但不可强求;“本”不可小觑,更要坚守。“妙”自“本”来,本立道生;若一生无“妙”,宁安本守拙。无花之木,亦能郁郁于长长夏日;无木之花,只能昙花一现,凋零于瞬息之间。

  下苦功夫才是真捷径,人最怕学本手而不勤,遇妙手而不知,惯俗手而得志。我们这些普罗大众,何不返其本矣?返本未必生妙,但必定归真。

  

  点评:文章首段引孟语强调“返本”,又用反问以提示现实针对性,有开篇入胜之功。第二段以设问引发思考,是顺行文逻辑之当然。表达有典雅之风,值得点赞。

  第三段以言人对“本”有“叹服”与“嗤之”两种态度为意,似有“节外”之嫌。此意既与全文立意不协,也与本段所举怀素等人“熟能生巧”事例之逻辑不恰。下文似欲深入而不得,因只着意于“本”与“妙”的关系,并未回答“境地”为何“相异”,有顾此失彼之忌。

  若坚守返本“必定归真”行文,则结尾点题之语可破生硬回应之弊。

  (点评老师:广州中学 何国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