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仲明助学25年成广东骄傲,上万名受惠困难学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二十五年前的一张爱心支票
如今已成一座爱心银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15日        版次:A06    栏目: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设立二十五年    作者:李莉、陈玉霞

     受资助仲明学子房秀丽,毕业后到西藏支教传递爱

     杨国强(中)与受助学生合影

     助学金发放座谈会

     2007年,仲明学子聊先喜回捐助学金

     2016年,受助学子签署“道义契约”


  本版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李莉 陈玉霞  本版图片/受访者及通讯员提供


  1997年,一位衣着朴素的广东企业家来到羊城晚报社,提出每年捐资100万元创立一项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项目,并想委托羊城晚报负责这笔助学金的管理和发放。

  100万元助学,这在当时的广东无出其右,是轰动全国的大新闻。然而,企业家选择匿名,并要求羊城晚报人为他保守秘密。直到十年后,他的身份才被公开——他是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一直被媒体赞誉为中国最低调的富豪。

  25年过去,以杨国强母亲名字命名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项目,让22所广东高校上万名困难学子受惠。“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项目可能远不及碧桂园知名,但是以它为起点,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将慈善事业做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聚爱成灯,薪火相传。仲明25年的爱心接力,羊城晚报有幸一路同行见证。


  匿名捐赠 他留给羊城晚报一张百万元助学支票


  拿出一半财产助学


  “只要我的企业不倒闭,我有能力,我会一直捐下去。”1997年4月21日,在羊城晚报报社餐厅,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从上衣口袋拿出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并签上名字,交到了时任羊城晚报社社长曹淳亮的手里,希望用这笔钱资助贫困大学生。杨国强承诺此后每年都会捐出100万元。而当时杨国强的全部财产也就200多万元。

  “当时他提出想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于是想委托羊城晚报这样的权威媒体发起设立和管理,而且还要求不能公开他的名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总经理、时任羊城晚报社社委会委员陈心宇,仍然记得当年杨国强突然到访羊城晚报时的场景,她表示,这次突然到访让羊城晚报人既感动又忐忑,因为这是当时资助广东高校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助学金,且是当年罕有的来自本土企业家的巨额捐资。

  为了落实责任做好这件善事,羊城晚报专门成立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管委会”。陈心宇因为做过多年教育记者,被报社任命负责助学金发放的筹备工作。管委会不仅负责助学金的申请审核和发放,还筹备了每年一次的颁发仪式,与受助大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建立感情联络,以增进他们对仲明助学金的认同感。


  “神秘”力量鼓舞人心


  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为资助学生提供最低3000元助学金,这对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一年3000元的助学金,对我来说是半年的花销,需要爸爸在老家刨土种地劳作几个月。有了这笔钱,我不仅可以不为生活费发愁, 甚至可以在过年时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给姐姐买一副保暖手套……”当时接受资助的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贾玉平,在寄给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管委会的信件中如是写道。

  “当年看到那些孩子们很心疼,他们多数还穿着破旧的中学校服,鞋子也是破的,但都很有礼貌,一直跟我们说谢谢。他们从内心很崇拜羊晚,也很想知道究竟谁是捐款人,但是当时很多同事都不知道是谁。”羊城晚报原工会主席王淑华是参与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之一,承担了大量与学校联络沟通的重任,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她言语间仍然流露着自豪。

  王淑华表示,杨国强之所以选择羊城晚报来做这件事,二话不说就一次性把100万元留下来,一定是出于对羊晚人的信任,她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这份信任。

  王淑华退休后,许多工作交给了工会同事陈元恒。陈元恒仍记得,经常有学子好奇地向他打听仲明背后的资助人是谁。每每遇此,他都是向他们解释仲明的理念——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坚决保守具体资助人的秘密。

  陈元恒还表示,他负责相关工作时,收到无数封学子寄来的感谢信。1999年受资助的刘国兴在信中写道:“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价值,不再自卑,充满自信;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企业家。”20年后,刘国兴如愿成立自己的企业广东博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获广州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

  1998年受资助的刘水流在信中及时分享成为预备党员的喜悦和自豪。他写道:“我要回报家庭、社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不可以做一事无成甚至衣食无着的人,事在人为,我一定会记住我的诺言,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刘水流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如今的他是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社会管理处党委委员、副主任,致力于乡村振兴和村级工业园改造工作,为群众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 一份道义契约影响上万受助学子


  签署“道义契约”


  遵照杨国强匿名捐赠的要求,羊城晚报一直严守秘密。直到2007年,杨国强作为助学金捐助人的身份才被其他媒体公开。“他连同他钟爱的女儿一起,他们既是金钱的富翁,更是道义的富翁。”这是当时媒体首度揭开秘密时对杨国强的评价。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当时杨国强对于助学金的发放还提出一个要求——与被资助者签署“道义契约”。

  杨国强说:“我不想收回这笔钱,只想让被资助者将来都成为资助者,让大学生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奉献、有道义及能献爱心的人。”

  在杨国强看来,国家强大需要一大批有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家,这份责任不光是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和谐的责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让大家都来做好事。”杨国强说。

  对此,陈心宇总结说,在捐助人与受助人之间,杨国强传递的是一种爱心和道义,也传递着一种责任,一份心灵的感动。


  传递爱心与责任


  1998年受资助的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如今的广州合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绍钦就是传递爱心与道义的其中一分子。范绍钦毕业后不仅回捐了助学金,还在南方医科大学以个人捐赠名义设立了“合众励志奖学金”,后来在暨南大学又发动同班同学共同设立“97307助学基金”,资助了上百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累计捐款超过66万元。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对当初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念念不忘,当年助学金的3000元,比现在的3000万元价值还要大。没有仲明,我念不完大学,也就没有现在的我。”范绍钦说,从接受助学金的那一刻起,他就暗暗对自己说,将来一定要像仲明的设立者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同样以实际行动传承仲明公益理念的还有刘国兴。刘国兴也以自己母亲的名义设立了“宋秀勤助学金”。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活跃在其他公益领域,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以公司名义向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捐赠1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抗击新冠病毒相关研究。

  刘国兴认为,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给予贫困学生的不仅是资金帮助,更是榜样的力量和精神的引领。在他心目中,“仲明学子”这个身份时刻激励着他传递爱心、回馈社会,也时刻提醒他不忘以前的艰难岁月,在事业和生活中保持勤勉精进的态度。

  “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是仲明学子铭记于心的公益理念。25年来,仲明通过“道义契约”的模式促进了公益的良性循环,让慈善没有终点,让爱心可持续。在仲明学子的带头下,仲明志愿者服务队和仲明助学志愿服务促进会先后成立,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


  电照风行 岭南企业家乐善好施助力粤公益


  向善行善二十五年


  1997年设立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项目,至今已走过25年的历程,羊城晚报有幸一路见证。

  羊城晚报记者邓勃对杨国强低调谦虚的性格印象深刻。“一天只赚五毛钱的日子至少过了十年”“当老板后,去日本出差时也舍不得买可乐,一瓶20元,太贵了”……邓勃提到,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捐赠人的身份被公开后,杨国强曾参加相关助学活动,活动上这位传说中的富豪从来不讲大道理,多是反复提及一些看似琐碎的人生经历,以勉励受资助的学生。

  “杨国强是典型的广东企业家,实干、低调、接地气。他总是强调他是农民的儿子,过去一无所有,后来事业上能‘小有成就’都是受惠于政府、他人的帮助和时代的机遇。”邓勃表示,杨国强当年靠政府免掉的7元钱学费和提供的2元钱助学金得以完成高中学业、改变命运,仲明和受资助学生签订“道义契约”,反映出杨国强对社会、对财富的态度。

  除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外,杨国强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慈善秘密,包括2002年创立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面向全国招收贫困优秀初中毕业生的民办高中——国华纪念中学;2007年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2013年捐资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有入读贫困学生同样免除一切费用;2019年,他和女儿杨惠妍再次捐资创办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助学扶贫”到“办学扶贫”,杨国强希望更多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05年至今,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先后9次被授予中国政府最高规格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2021年2月,杨国强还因在教育扶贫方面贡献突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著名公益人、曾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曾到广州碧桂园举行公益讲座时提到:“我个人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眼光是否可以投射到业务之外,以博爱之心关注到困难群体。”


  仲明公益影响深远


  事实上,以杨国强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家,向来有着乐善好施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企业家们在探索公益事业、弘扬慈善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打造了一批高知名度、影响深远的慈善项目。像仲明这样持续25年传播大爱,更是起到了公益灯塔的效应,感召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公益、接力义举。一代又一代的仲明学子追随慈善榜样,“孵化”出许多“小仲明”,在扶弱济困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广东骄傲。

  “大多数人只知道碧桂园是千亿房企、世界500强,并不知道杨国强先生来之不易的创业经历。他这一代企业家受益于改革开放,加上是草根出身,对如何扶贫济困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和更长远的思考。”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见证了仲明25年的成长,他认为,广东企业家以低调务实著称,一方面他们都相信勤奋苦干就会有回报,另一方面他们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对教育和人才都看得很重。

  胡泉表示:“仲明对贫困学子来说是‘雪中送炭’,但他们也在努力探索‘锦上添花’的可能性,为学子们提供从助学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这一点只有依托碧桂园集团这样强大的后盾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