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头

融合创新侨通四海 文化强市奋楫笃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17日        版次:A12    栏目:    作者:赵映光、张晓宜、汕宣

     姚璇秋(中)在小公园亭指导年轻潮剧演员

     “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汕头主题日”活动现场,受邀外宾食指大动 黄磊 摄

     潮阳英歌舞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张晓宜  通讯员 汕宣

  

  汕头地处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口,古时为滨海冲积地,明代称“沙汕”或“沙汕坪”,至清雍正年间始称汕头。作为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勤劳聪慧的汕头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服务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汕头力量。

  

  美食为“桥”联结世界  

  打造美食之都、推进三项工程……

  

  炭烧响螺、潮汕打冷、潮汕卤水、牛肉丸……6月11日晚,广州市从都国际庄园内,“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汕头主题日”活动现场上,一道道精细雅致、色香味形俱佳的正宗地道潮汕美食,让受邀外宾食指大动,赞不绝口。

  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美好记忆、拉近情感距离的文化载体。据悉,“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是以国家或地方主题日的形式,分阶段推介全球各国、各地美食,展示各国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推动全球文明互鉴。

  汕头美食为该文化节打响“头炮”,邀请陈进全、蔡振荣、高庭源等潮汕顶级名厨现场展示潮汕菜烹饪技艺,让在场宾客既能感受潮汕菜的独特风味,领略汕头饮食文化,进一步了解汕头风土人情,也能加强潮汕菜与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用传统味承载起世界情。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美食。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的一个分支,潮汕菜素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以其选料讲究、刀工精细、烹调多样著称。作为知名侨乡,汕头享有“中国潮菜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城市”等美誉,具有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健康养生等独特风味的潮汕菜从这里走向海内外,成为全世界传播最广的中餐代表之一。

  “希望参加此次美食文化节,促进相互理解合作,让潮汕美食与国际接轨,让国际友人品尝我们的美食,了解我们的美食文化,更好地提高潮汕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潮阳剪纸表演、潮菜美食家点评、汕头文化展示区,全方位宣传推广汕头美食以及文旅特色资源。

  近年来,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潮汕菜产业发展更为蓬勃,目前汕头拥有众多美食名店、名厨大师和特色佳肴,各类餐饮企业超过四万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餐饮名店有近五十家,餐饮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万人,一百多位名厨获得国家、广东省烹饪界荣誉。

  美食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得益于汕头近年来持续深入实施的“粤菜师傅”工程——汕头把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作为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措施:有“人”、有“菜”、有产业、有文化,用美食“烹”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擦亮汕头美食文化品牌。

  这些年,汕头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开展培训超过2.5万人,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3万人,并且建设了一批省市级“潮菜大师”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乡村实训基地,大力推动就业增收,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其中,在“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和企业激励体系方面,汕头先后出台了《汕头市推动“潮汕牛肉”粤菜小吃品牌工作实施方案》《汕头市星级“粤菜师傅”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等,助力汕头打造美食之都,建设国际美食地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具有潮汕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汕头美食更好地与世界联结。

  

  文化赋能特色产业  

  预制菜、纺织服装、玩具创意……构筑新增长极

  

  潮汕菜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在预制菜新风口和RCEP背景下,汕头正依托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助推卤狮头鹅、牛肉丸、水产品等经典潮汕菜迈向食品工业品,抢占预制菜万亿级赛道。

  近日,《汕头市加快推进潮汕菜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措施》正式印发,出台21项具体措施,用实招真招促进汕头预制菜产业发展,传承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汕头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其中,用文化赋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尤其让人眼前一亮:汕头市下来将加强文旅融合,建设富有潮汕特色的预制菜美食文化城(街),传承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深挖预制菜产业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讲好潮汕菜故事;开发潮汕菜预制菜文创产品和预制菜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线路,带动特色预制菜礼品销售,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美食文化+休闲旅游”全产业链。

  文化的魅力不止于追根塑魂,更在于结合自身实际、赋能产业发展。目前,汕头正积极统筹艺术教育、文化阵地、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等资源,推动汕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推动“动漫+玩具+游戏+影视”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印刷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数字创意产业繁荣发展、鼓励文具礼品产业集聚发展,构筑文化产业新增长极。

  5月28日—30日,集品牌推广、文化传播、展示交流、高端论坛、趋势发布于一体的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在汕头举行。这场以“中国潮·世界品”为主题的产业盛会,不仅让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在海内外客商的关注下绽放华彩,还收获了47.3亿元意向订单,吸引数十位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大咖等“最强大脑”为产业未来聚智献策。

  在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与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在潮汕文化的“加持”赋能下,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还有玩具创意产业。

  “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澄海”。作为全球最大的塑胶玩具生产基地之一,汕头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玩具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以造型设计、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装配成型、包装装潢、动漫产品、展览贸易和销售运输等专业分工协作、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产业群落,并且正逐步向创意文化、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等多元、高端维度进发。

  立足于雄厚的产业积淀和创新实力,汕头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数字创意与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加速融合、相互赋能,争取用五年时间推动玩具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由工信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以“聚数联侨 共创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先行区”为主题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近期也将在汕头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之所以选择汕头,不仅得益于这里丰富多元的产业集群、侨乡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更在于汕头未来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要枢纽的无限潜力,有利于汕头进一步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发展。

  

  非遗传承形式创新  

  潮剧侨批交相辉映,展演、集市……引人入胜

  

  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和巡游、美食类非遗集市、非遗购物节和非遗大师精品竞拍、潮剧和潮乐展演、非遗讲坛、非遗法宣传……6月11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由汕头市委宣传部指导,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市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汕头的文化地标小公园启动。

  当天,南枝醒狮、双咬鹅舞、潮阳英歌舞、鲤鱼舞等流传民间的非遗,穿梭千百年时光,在古老的骑楼街区里“走街串巷”,鲜活地舞动,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让非遗传承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除了非遗技艺展示外,市民游客还可以现场体验传统美食、与传承人互动、体验感受非遗技艺。

  汕头非遗资源丰富,具有整体性保护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汕头大力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一定的成效: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搭建起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整个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也为本地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去年10月,汕头建成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规模位居广东省前列;今年,汕头市有1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58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潮剧是海内外潮人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于汕头市的广东潮剧院则是潮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代表性单位。近年来,汕头通过立法保护、举办研修班、牵手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海外潮剧传承中心等举措,加强对潮剧的保护传承,以戏为媒、以戏为桥,充分发挥潮剧汇侨聚侨的魅力,用乡音凝结乡情,有力推动潮剧文化乃至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在海内外潮人间架起一座更为紧密的文化“连心桥”,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民心沟通作出积极贡献。

  广东潮剧院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精益求精、积极创新,推出了《李商隐》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艺术精品,涌现了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燕云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作为潮剧表演艺术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在退休后,更是义不容辞地当起潮剧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带头人,为传播潮剧文化和传授潮剧传统艺术、培养新一代潮剧人才奉献余热。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在汕头的历史文脉中,“侨文化”浓墨重彩,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侨批档案便是侨乡对外开放和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血脉相连的真实记录。

  “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侨批文化研究者等五个方面都‘动起来’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告诉记者,近年来,汕头积极做好侨批档案的征集、保管、抢救修复和研究开发利用及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逾7.8万件,是2020年12月馆藏量的两倍多。

  除了馆藏实物数量增加外,侨批文物馆在推动侨批文物活化传承方面也作出不少新尝试。据林庆熙介绍,汕头市档案馆在完成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又在档案馆举办“潮汕侨批档案精品展”,突出展示馆藏侨批“时间延续绵长、区域涵盖广泛、家族色彩浓烈、形式款样纷呈、时代烙印鲜明、红色印记明显、批局数量众多”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侨批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特殊价值,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让侨批文化“走出去”“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