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大凉山小伙全奖直博”汲取力量有助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0日        版次:A04    栏目:来论选登    作者:

  □杨朝清  

  

  “初中时拥有了自行车去县城走读”“冬天脚上长满冻疮,夏天暴雨打湿衣服”“大学时勤工俭学,靠自己负担了全部学费、生活费”……近日,南京大学一份毕业论文致谢引发网友关注。出生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一个小村庄的陈时鑫,是该校一名大四毕业生,获得了去香港中文大学全奖直博深造的机会。(6月19日钱江晚报)

  从乡村小学到县城初中再到省城高中,从南京大学到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全奖直博的机会,这名大凉山小伙子在人生阶梯上不断奋勇攀登。不少像陈时鑫一样的大凉山儿女,通过教育打破了“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彰显了教育的力量。

  一辆自行车,一段求学路。寒门子弟的求学道路,往往比普通人要曲折和复杂一些。不论是小时候常常在田里帮着妈妈做农活,还是为了节省生活费,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跑,抑或是在大学期间实现了自食其力,生活的磨砺助力了寒门子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

  寒门子弟的成长成才,固然离不开他们个体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也离不开通过专项计划、自强计划、筑梦计划等手段对农村学生进行的“弱势补偿”。此外,一些好心人也坚持捐资助学,确保寒门子弟不因经济因素中断学业。每一个寒门子弟“逆袭人生”的背后,或许多多少少隐伏着不少爱心人士的关爱与帮助。

  “大凉山小伙全奖直博”取得了让不少人羡慕的成绩,未来可期;难以从家庭得到足够资源的寒门子弟,不仅有艰辛的求学故事,也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力量。正是有了对“读书改变命运”笃定的文化信仰和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正是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始终没有黯淡和熄灭,这些寒门子弟没有沉沦和放逐自己,而是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不仅是破茧成蝶的角色蜕变,更是对信念与理想的执着与坚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互联网时代得到迅速传播,引发众多读者的共鸣共情。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许多家庭的孩子既“不差钱”,也“不缺爱”,为何家庭教育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挫败?说到底,“儿童中心主义”让家长们对孩子们太过宠溺、保护得太好,让孩子们缺乏经历风雨的机会,让孩子们失去了精神成长的契机。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给予人的深刻影响,往往是绵延一生的。读懂“大凉山小伙全奖直博”,从中借鉴成功经验,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有助于青少年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