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广东密码”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安娜

  □安娜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作出了“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强调要使“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省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实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东特点的文化发展新路径,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文化支撑。

  

  广东统筹推进文化领域各项工作

  文化强省建设呈现新气象

  

  2018年10月和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粤视察时,均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广东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广东统筹推进文化领域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文化创新动能,增强岭南文化活力,文化强省建设呈现新气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50个、文化馆144个、博物馆367个、美术馆14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万家、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2000余家,基本实现了省市县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达到6227.18亿元,约占全国1/7,占全省GDP比重达5.59%,从2002年起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数字出版业、动漫业、网游业、电竞业、电影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行业领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实现珠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启动为期三年的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5.7万支,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21个地市和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化保护利用片区,建成全国红色旅游景区13个,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优秀岭南文化发扬光大,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重视英德青塘遗址、“南海I号”等考古项目,加强侨批文物、河源八角楼修缮工程等文物保护,重点发展以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醒狮、龙舟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绣花”功夫的雕琢下,荔湾永庆坊、潮州广济桥、南粤古驿道等焕发出时代光彩;“人文湾区”建设初显成效,搭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平台,加强青少年文化交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44条、历史文化游径70条。

  

  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就

  源于坚持四个“相统一”

  

  五年来,广东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能取得新成就,源于始终坚持了四个“相统一”。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媒体,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把人民群众当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五年来,全省共投入公共文化财政资金29.6亿元,居全国首位。利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了县和镇村的公共文化资源互通互用,兴建了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打造了“同饮一江水”歌唱大赛、南国书香节等文化惠民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更是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文艺界扎根人民,创作了《白蛇传·情》《沙湾往事》《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手》《醒·狮》《中国医生》等精品佳作。广东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性,文化建设才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只有坚持人民性,文化建设才能获得力量源泉。必须把道路方向和民情民意结合起来,做到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使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才能顺利实现建成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体两翼。前者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必然选择。后者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经济效益,容易陷入为逐利而生产低品质文化产品的误区。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同样要坚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底线,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实现良性、持续、高效的发展。五年来,广东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五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广东的实践证明,无论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探索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始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革命文化进行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同时包含了守正和创新两个要求。只有坚持守正,两种文化才有历史根源,创新才有明确的立场和导向;只有坚持创新,赋予两种文化时代新内涵,守正才有动力源泉。五年来,广东不断挖掘岭南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时俱进。通过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实现了从重视古代文物向同时重视近现代文物的转变;通过连片规划革命遗址群和建设红色旅游线路,实现了从重视单体文物向重视文物群落和文化线路的转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传播红色文化,实现了从重视静态文化遗产向重视动态文化遗产的转变;通过推进非遗保护,实现了从重视公共文化遗产向同时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转变。广东的实践表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必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时守正,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才能使两种文化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共同为中华民族立足现在、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对内宣传和对外交流相统一。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在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坚持文化对内宣传,构建舆论新格局,是引导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全党全国人民士气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文化对外交流工作的基本底气。坚持文化对外交流,积极传播中国声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文化对内宣传工作的有力支撑。五年来,广东大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矩阵,已有6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技术平台“珠江云”对接,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建设南方+、羊城派、触电新闻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媒体运营模式。2021年,横琴、前海合作区方案发布后,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同步推出海报图解、短视频等融媒产品,被全球近千家媒体转载,海外受众达8亿人次,为两个合作区建设吹响了号角。广东的实践表明,只有对内唱响主旋律,提升主流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感召力,增强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实现对内宣传和对外交流互相支持、一体推进,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才能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作者是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