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发布:

境外毒品输入国内制毒“双减”
国内毒品供应量流通量“双降”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7日        版次:A01    栏目:6·26国际禁毒日    作者:张璐瑶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第35个“6·26”国际禁毒日来临,日前,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5.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7万名、缴获毒品27吨和查处吸毒人员32.6万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6.3%、16.7%、51.4%和23.6%。

  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毒情整体向好态势继续得到巩固拓展,境外毒品输入数量和国内制毒产量“双减”,国内毒品供应量和流通量“双降”,毒品走私贩运和制毒物品流失问题得到遏制,毒品滥用规模和涉毒犯罪案件连续多年下降。同时,全球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毒品网上交易更加活跃,毒情形势出现新情况新变化。

  

  毒品滥用

  毒品滥用替代物质危害显现

  

  报告指出,目前国内毒品滥用规模日趋缩小。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48.6万名,同比下降17.5%;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40.3万名,同比上升13.4%;新发现吸毒人员12.1万名,同比下降21.7%。现有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

  毒品滥用人数持续减少。据各地开展城市污水中毒品成分监测结果显示,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滥用人数较多的主流毒品消费量普遍大幅下降。但是,毒品滥用品种更加多样。报告指出,受毒品供应和流通数量“双降”影响,国内主流毒品价格居高且普遍掺假,毒品买不到、吸不起、纯度低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吸毒人员或寻求麻精药品和非列管物质进行替代,或交叉滥用非惯用毒品以满足毒瘾。

  毒品滥用替代物质危害也开始显现。报告指出,一些人滥用毒品替代物质后,出现狂躁症状甚至诱发精神障碍或心血管疾病,存在引发肇事肇祸风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具有镇静、催眠、麻醉作用的精神药品制成“迷奸水”“听话水”,实施强奸、猥亵等犯罪活动。

  

  毒品来源

  “金三角”仍是最主要毒源地

  

  在毒品来源方面,报告指出,国内缴毒总量持续下降,境外毒品仍是主要毒源。全年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滥用人数较多的主流毒品17.3吨,其中来源境外15.3吨、国内囤积或制造2吨,同比分别下降21.7%和48.2%,分别占缴获总量的88.6%和11.4%。

  报告指出,“金三角”地区仍是我国最主要毒源地。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缴获海洛因1.81吨,同比下降52.1%,其中来自“金三角”地区1.78吨,占缴获总量的98.8%;缴获冰毒15吨,同比下降29.3%,其中来自“金三角”地区13.4吨,占缴获总量的89.3%。

  此外,南美地区可卡因向我国走私中转依然较多。我国去年缴获可卡因共有690公斤,同比上升18.6%,主要来自南美地区。

  北美地区大麻向我国输入也大幅增加。报告指出,我国去年缴获境外大麻308.9公斤,同比上升4.5倍,主要来自北美地区,多通过国际邮包量少次多,分散入境。

  

  毒品贩运

  “互联网+物流寄递”贩毒增多

  

  报告指出,目前国内毒品贩运活跃程度大幅降低。2021年破获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件4.1万起,缴获毒品21.4吨,同比分别下降12.9%、51.5%。

  需要注意的是,贩毒分子运毒渠道、藏毒手法也在改变,更多采用受疫情影响小、被查获风险低的贩毒模式。其中,邮路和水路渠道贩运增多,水路特别是海上贩毒活动以大宗毒品案件居多,东南沿海地区接连破获多起海上贩毒大案。

  毒品贩运网上和网下交织更为紧密。数据显示,2021年破获网络贩毒案件0.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0.8万名和缴毒0.5吨,分占全国总数的9.2%、10.4%和2%。报告分析指出,毒品市场继续向线上延伸,“互联网+物流寄递”非接触式贩毒手法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