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香港著名经济学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

对外新开放向内再出发 香港未来应有更大作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07日        版次:A04    栏目:香港开新篇 融湾创未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高端访谈    作者:王漫琪

     梁海明 受访者供图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街头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 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汤铭明 摄

  

  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王漫琪

  

  聚焦经济、改善民生,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班子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走过25年的壮阔征程,香港经济将如何开启新篇?近日,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专访了香港著名经济学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教授梁海明。梁海明表示,香港未来的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开放,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中挖掘新机遇,同时要向内地“再出发”,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的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一带一路”

  

  羊城晚报:香港回归祖国后,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考验,经济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实属不易。未来的香港,经济会如何向前发展?

  梁海明:在当前疫情持续、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香港若不想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褪色,绝不能像以往那样故步自封。香港未来的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开放,需要寻找新角色、新定位,从而推动香港重新出发。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推动香港对外开放就是向全球寻找新的市场、技术、资本和管理等领域的合作。香港可以通过引进新元素,与当前既有资源相结合,形成新的发展驱动力。我这里所说的“开放”,不仅是向国际社会开放,也是进一步向内地开放、向人才开放,同时要在香港内部增强开放心态、凝聚开放共识,促使香港突破改革瓶颈。

  国际方面,香港应进一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过去,作为国际城市的香港,其国际化实际为“欧美化”,多数港人对世界的认知集中于欧美、日本及中东少数国家和地区,且仅仅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汇市波动等兴致勃勃,没有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中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往往兴味索然,未能及时捕捉到其他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令香港失去了不少发展机遇。

  对此,香港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中挖掘新机遇。我一直呼吁香港特区政府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为香港开拓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我亦建议,香港未来应把握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机遇,吸引非洲国家的科创企业在香港上市,令香港的上市企业更加多元化。

  对内方面,香港应向内地开放医疗、教育等更多专业领域,同时要加大人才开放力度,尤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秀人才,以此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此举也有利于社会民众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香港此前信奉“小政府、大市场”政策。然而,行之有效并不代表没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以资讯科技行业为例,香港曾是世界电子政务和服务的先行者。然而过了20多年,香港不仅没有推陈出新,反而落伍了。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培养创新开放的心态,敢行、敢做、敢试,才能有所突破。比如,在金融创新上,应抓住在美中概股回归、内地科创企业赴港上市等机遇,进一步推动香港证券市场规管制度改革,推动香港逐步发展成中国的“离岸科技中心”,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实现内地和香港的双赢发展。

  

  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羊城晚报:您提到对内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两条发展轨道,接下来,香港如何在其中更好地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梁海明:包括香港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应该以“大湾区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凭借其固有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中心。除了港交所、深交所,大湾区内部还将设立多个融资平台,这些融资平台可以进行创新——既采用内地和香港股市现行的标准,又吸纳美国或欧洲融资平台的规则。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前来上市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各类融资平台互联互通。

  在经济领域,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经验。例如,深圳模式(创新文化、互联网、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东莞模式(加工贸易)、佛山模式(制造业名城)等。

  另外,要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作为民心相通的纽带,影视作品、文化产品等“轻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

  

  打造新的“前店后厂”模式

  

  羊城晚报:您曾专门分析提出,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建设需要深圳参与。您认为这个港深合作的新平台该如何打造?

  梁海明:在维港之畔展望香港未来,一幅“南北并驾齐驱”的美好图景已徐徐展开。香港如能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北部都会区,推动与深圳优势产能融合,未来将登上国家高速发展的快车。这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转型,也有利于深港的进一步合作。

  “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于2020年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作,同时也列入了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目前,深圳市政府正积极参与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与香港有陆路口岸相联的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政府等也已出台或正出台“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规划。根据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香港可进一步增强与深圳的合作,尤其是要增强港深在北部都会区的合作,并以此起到“扩散效应”的作用,促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对接更加通畅。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创造了“前店后厂”的模式。香港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紧紧依靠内地,要打造新的“前店后厂”模式。香港要把自己当成“厂”,将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当作“店”,通过角色互换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共同开拓规模巨大的市场。

  

  协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羊城晚报:如今香港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您期待香港未来实现哪些发展?

  梁海明:面对新的全球格局,香港未来应有更大作为。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以协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开发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为人民币作为新的全球储备货币奠定基础。

  ——香港可协助内地组建一个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国际金融新治理体系,以此加强金融体系的国际协作、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满足新时代的全球金融发展和全球金融治理的要求,以及增强新兴国家金融在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话语权、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现已衍生出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金融科技等,绿色金融也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潮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如能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框架、法律框架等方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等新领域的规则制定,使之满足促进全球金融发展、完善治理的新需要,不但可以巩固和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能裨益全球各地。

  ——香港的企业须紧紧把握住内地推进新基建、新消费的机遇,尤其是广大科技创新型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灵活方式积极成为“新基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谋得新的发展红利。同时,希望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向内地“再出发”。香港应当看到,内地在金融业、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人口红利”才刚刚开始,预计未来15年,内地将进口超过30万亿美元商品和10万亿美元服务。香港向内地“再出发”,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能为香港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多机遇。这也是香港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将为香港的继续繁荣稳定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