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决心之大,力度之大,从思想、体制、组织、法律、作风上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的工作,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新时期党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其重要地位,标志着新时期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到具体制度的出台,表明党中央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从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转变到普通民众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往,这一系列政策的转变,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美丽中国梦指明了道路和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战略,造成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发展观念,从过去单一的“向自然开战”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强调在发展经济同时又要保护自然,不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蕴含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这种对自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的生态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征服自然”“向自然开战”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质性转变,标志着一种新的理念已逐渐融入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门的一篇章开辟出来重点论述,把它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构成社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在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的第一次。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问,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新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好生活,表明了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当代中国人和子孙后代的现实关照及长期负责,为全体中国人迈向美好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了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活追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转向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保存优良的民族文化价值为标准。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何建设美好生活?首先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思维、理念指导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好社会生活必须认识、理解和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了科学的理念,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思想问题解决了,行动就会水到渠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施展空间,使得处于每一个生态位的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都能按照自己的目标有尊严地生活。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开启一个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但是,这个新时代是需要我们所有人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求,人类除了追求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外,还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实现平等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最后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种美好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未来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也是未来我们行动的指南,努力把行动汇聚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绿色革命的最终实现,最终达到人民群众心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 美好生活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实现的花好月圆之梦,建设美好生活,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民族保持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征程 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还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做到这些,人类就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首先是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体制运行机制和民众的生活行为方式等都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客观规律运行。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损害或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为代价,同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和谐互动、共生共赢为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活,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们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绿色是发展的主旋律,它象征着希望和活力,代表着生命与和谐,是人的健康发展的内核,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辅之执行。严格的政策法规是对生态修复区实行有效保护的法宝。同时要落实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政策和法规只能是流于形式。此外,管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生态专业知识,对生态政策法规以及水土流失保持措施等知识必须熟知,对生态修复区的情况掌握透彻,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及时弥补生态修复区的损失,生态修复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损害所体现的负面影响也是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企业及民间个体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抑制生态环境损害叠加累积的效应及逐渐恶化的趋势,以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来保证生态修复区的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三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历了由“富余”到“稀缺”,性质由“公共产品”和“生存资源”向“准公共物品甚至私人物品”和“战略资源”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及对行为不当激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现代技术创新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但如果没有制度调节和制度变迁的推动,并通过一系列成熟的监管制度来巩固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人类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内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所以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号:22ZDA00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22ZDZ01-19)的阶段性成果。
-
即时新闻
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1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张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