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曾祥博 |
世赛国手陈泽锟 |
全国技术能手朱慧珊 |
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优胜者陈衍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周 聪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实习生 吴舒悦 学一技之长,立一生之本。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引领下,如何才能蜕变成“心中有信仰、手上有绝活、眼里有希望”的“大国工匠”?7月15日是“世界青年技能日”,在这个属于技能人的节日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湾区技能+”技能青年分享会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四位优秀技能青年代表现场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成才故事。 我的技能“逆袭”之路 曾祥博是技工院校的一名教师,他习惯称他的学生为“孩子”。其实,他自己也才26岁。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常常自嘲:“初中毕业后,成绩差,只上了一个技校。用广东话说,那就是‘箩底橙’,大浪淘沙后剩下的最差的。”殊不知,年纪轻轻的他,已获得了副高职称,还获得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 曾祥博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选手,并在今年全国第一届技能大赛中作为教练,带领广东队夺得工业机械项目的金牌。同时,他还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曾祥博认为,我们国家的技能人才培养正向世界前沿靠近,“首先,我们培养的方向很对,强调工匠精神。其次,我们的技术也慢慢赶了上来。比如,好几年前,国内的五轴设备还比较少,绝大部分人不会用,但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运用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相信,只要技能青年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走正路、行大道,同样能够创造属于他们的人生奇迹。”曾祥博说。 当好木工“守艺人” 在机械化工业生产的时代,仍有一些人在坚守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陈泽锟就是坚守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的技能青年之一。 “与木工结缘,是因为我的父亲。”陈泽锟成长于一个以红木家具制作为主业的家庭,自幼便与木匠、红木接触的他,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当坚硬的木材遇到柔软的内心,一件木工作品就有了灵魂,有了传世百年的可能。” 求学期间,陈泽锟成为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选手,他表示,参赛原因有三:一是为国争荣誉,二是通过比赛学到更多的木工技能,三是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精英。 如今,他立志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在创业路上,他不忘在中小学校传授中华木艺,激励他们加入技能人才队伍。 “师古不泥古,创新不越规。”他表示,自己将始终怀着对木艺的热爱,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让“工匠”精神注入更多新时代的特点。 技能青年有无限可能 “很多人疑问一个女生去学汽车维修到底行不行?我站在这里告诉大家,妥妥的。”选择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就读汽车维修专业后,朱慧珊开启了她的“喷绘人生”。靠着一股韧劲,她先后斩获全国技能大赛第五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21岁的朱慧珊,已在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就业。凭着过硬的技能,朱慧珊还开始带起了“徒弟”。 她表示:“技能的学习旅途让我不断蜕变,丰富我的灵魂。‘00后’的我们意气风发,拥有探索的勇气,对技能知识的渴望。未来我会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将我学到的技能知识发挥出来,研发出更多便利性产品。她深信技能青年一定能给社会发展增添色彩。” 与机器人“共舞”很美好 陈衍高二肄业后走上了创业道路。创业失败后,他报读了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并加入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队。 入队不到一年,他便在国际大赛——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夺得全场最好成绩。 陈衍在赛场上的惊艳表现被大家记住了,技校毕业后即被企业高薪聘用。而且,他没投过一份简历,却接连被三家公司争抢。 如今,陈衍从事水务行业机器人研发工作,主要负责箱涵巡检机器人、水下检测机器人等产品线的研发。“机器换人”已成为趋势,陈衍表示,“时代日新月异,是对技能型人才的挑战,也是机遇,与机器人共舞的日子其实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