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学生作文 放下手机,拾起生活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2)班 郑景昊 百年前,梭罗提着一把手斧只身走进瓦尔登湖旁的森林,今天的人们则用一部手机将自己送上“孤岛”,与世界割裂,各自漂浮。 网友戏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坐在一起,却各自沉浸于各自的手机。”过去的人们因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而受限,今天的人们却因有了手机,被无孔不入的“信息海”淹没,忘记了手机之外的天空。从公交车上整齐划一的低头族到寝室内一动不动、只有手指翻飞的“手机党”,从抱着手机不肯放的咿呀学语的几岁孩童,到终日沉迷盯着手机看的耄耋之年的老头老太,说不清我们和手机谁才是生活的主角。但可以很清楚的是,人们不再像福楼拜那样“每天按时看日出”,而是按时查看手机消息;不再像托尔斯泰那样欣然于“全俄国最好看的霜”,而是贪婪地查找“更有趣的视频”。 同时被手机切断的,还有我们与他人更亲密、更深入的联结——抱着手机对话,替代了过去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屏幕上的“聊天框”取代了可以沉淀情感的书信……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偏偏手机让我们与自然和社会都保持着距离。 “人”的定义,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孤岛上寻求到的快感,倘若淹没了这两种内涵,就一定会流于空虚与焦虑。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金字塔”,并将“爱和归属感”“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放在极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社会需要人,人也离不开他人。无论是被“爱”,还是被“认可”,都无疑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至于大自然,它一向就是人的心灵导师、审美导师。唐代画家张璪有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蒋勋说“我们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其实会变成一个更高的心灵教育”。总而言之,生而为人,如果被手机从“社会”和“自然”中拉拽出来,那么再舒适、再梦幻的岛屿,也会因精神上的贫瘠而沉没。 有人或许要说,手机恰恰是我们与世界联结的好工具:聊天软件里有高朋挚友,想聊就聊;浏览器图库里,如画胜景应有尽有……问题在于,这些最多只能作为“了解”世界的途径,谈何真正的联结?人有五感,个个直通心灵。你可以透过手机略窥见阿尔卑斯山的风光,但你只有置身于那片天地,你才能触摸到山边的清风,俯瞰远处的村庄,仰望头顶的蓝天。诸多事物都蕴藏着细微的美感,尽管并非明晰到可以被描述或量化,但它们能够也只能够被走入其中的人感受。与人相处也同理——信纸的气息能引起人无限而缥缈的遐思,眼神的交汇能铺垫心灵的交融……要想改变因手机而相互隔绝的小岛,显然放下手机才是出路,而非企图用桎梏打破桎梏。 比起乔治·奥威尔的《1984》,当代人更应当警惕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人们迷失在新技术中不再愿意抬头。手机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捷,然而它们不过是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的主角。 拿起手机,放下的是与社会、自然的紧密联结;放下手机,则可以拾起本被屏蔽的情和景,回归本真的人性。 【名师点评】 作文写得颇具深度。只是有些过度剖析使用手机的时代危机,但在很多地方,显示出较好的哲学素养,比如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在结尾处用《美丽新世界》的例子也是非常准确,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新技术中。 文章还提出何为真正的联结:“人有五感,个个直通心灵……与人相处也同理——信纸的气息能引起人无限而缥缈的遐思,眼神的交汇能铺垫心灵的交融。”这段话是文章的文眼,抓到了要害,也展示了文采,令人赞赏。 放下手机,去直接、真实、勇敢地生活,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召唤。不过,使用手机与真实生活是否如此对立,以至于显得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不能并存,还是值得继续深思。但文章观点鲜明,作为议论文具备应有的辩驳气势,整体上值得肯定。 (文学博士 知名作家 王威廉) 【教师点评】 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约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手机。对于这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作者准确揭示出漫画寓意:“今天的人们,用一部手机将自己送上孤岛,与世界割裂,各自漂浮”,并提出自己的呼告:“放下手机,拾起生活”。 文章开篇将梭罗只身走进瓦尔登湖与今天的人们用手机将自己送上孤岛形成看似相同实则相反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颇有“悬念”意味。接着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手机党”场景,并“致敬”福楼拜、托尔斯泰,指出手机是拉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罪魁祸首,既回应了开篇,也为下文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手机孤岛”的危害做了铺垫。然后作者对夸大手机意义的一方进行了批驳,揭示手机的根本企图是制造桎梏,并借助赫胥黎的语言警告我们不要被手机甚至是新技术绑架。 全文一气呵成,阅读积淀下来的成果与行文论述结合自然,即使是议论文写作,也能做到文质兼备。 (广州市第六中学教师 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