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高寿系列新老产品 |
港装川贝枇杷露包装商标局部对联 |
膏剂灌装生产线升级 |
策划:吴江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 孙晶 孙绮曼 图/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消费者到药店买咳嗽药时,面对数十种药品的选择往往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痛点,广州药企老字号“潘高寿”想出了新招——两句话轻问诊。敢用专业赋能挑战药店陈规的背后,是这家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手握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药企的底气。 走过百年,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药品零售下滑的挑战时,还能否揽抱“琵琶”奏新曲?其围绕大健康领域推出的新品是否能站稳市场?在创新和传承之间寻求突破,这家百年药企的故事有何新篇章?…… 中药西制创出“镇店之宝” 潘高寿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当时,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设药铺,店号“长春洞”,这便是“潘高寿”的前身。在历经公私合营和多次转制之后,如今的潘高寿,是广药集团旗下核心老字号企业之一。 “百年老字号最大的底气还是来自于产品质量。”潘高寿董事长、总经理杨东升指出,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一直备受岭南地区民众信赖,品牌价值日益增长。 而川贝枇杷露的诞生,恰恰是潘高寿创新求变的体现。原来,“长春洞”创立之初,主打的是当时岭南地区最有销路的蜡丸药品。后来,长春洞药铺毁于战火,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重新设店。辛亥革命后,西医西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中医却面临危机,长春洞营业额也一落千丈。 潘郁生敏锐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当时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经常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与枇杷叶等药材一起熬炼,又吸取了西药制剂方法并加入了糖浆,加进了苯甲酸等帮助延长保质期,独创“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中药西制,在改善汤剂药口感的同时,又便于储存,由于产品疗效显著,川贝枇杷露一下子声名鹊起,被中医界称为我国治咳中成药的“鼻祖”。 “潘高寿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更飞速的发展,凭借着川贝枇杷露,我们的市场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迈入了千万俱乐部。”杨东升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潘高寿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烧柴火的大铁锅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水平。1995年,潘高寿搬迁到番禺区东环街,开始投入了生产,设备厂房的扩张,企业员工的增长,潘高寿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2006年,潘高寿获得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2007年至2008年,潘高寿凉茶保密处方和专业术语、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分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潘高寿成为中国医药界唯一拥有“双国遗”的单位。 市场强敌林立如何取胜?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止咳化痰类药物规模达到330亿元,其中零售端约280亿元,增速保持两位数,远高于整体药品市场,中成药在其中占据大头,所占比重约为75%,且近年来不断增加。在零售市场,止咳化痰用药市场份额前3位均为中成药品牌,前10位品牌市场集中度为30%。 “专注呼吸系统药物研发,是潘高寿这个老字号的最大特色。”杨东升告诉记者,潘高寿在川贝枇杷露之外,陆续推出各种衍生产品,如蜜炼川贝枇杷膏、杏苏止咳口服液、半夏糖浆、蛇胆川贝液、养阴清肺合剂等,形成了一个“止咳养肺”的产品矩阵。 不过,“酒香还怕巷子深”,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优质产品,传播力度显然已经不足了。扎根于岭南市场的潘高寿如何守住自己的份额?就治咳产品而言,品牌多、类目多,其中不少品牌通过投入高额的广告营销费用抢占消费市场。 “价格战、广告战并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是产品力、专业力的竞争。”杨东升表示。 在此前的市场调研中,杨东升认识到,市面上的咳嗽药众多,患者有时并不知道该选哪一种,很可能就会倾向于打广告多的产品,但是,有不少患者因此买错药。 “只有把咳嗽分类弄清楚,先对顾客进行简单的问诊再推荐,顾客才能买到对症的药,这样才是多赢的结果。” 为此,潘高寿首创“两句话轻问诊”——根据咳嗽时有痰没痰、痰白痰黄,简单地将咳嗽进行分类,做到咳嗽分类,辨证施治,这样才可以让患者买对治咳药,这种专业赋能的方式,既减少了高额广告成本,又能直接帮助消费者找到合适的药品,让连锁药店留住顾客,也无形中加深了市民对于潘高寿“止咳专家”这一品牌形象的认知。 “在新冠疫情之前,我们的营收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在连锁药店等主要渠道,能够实现30%-40%的增长。”杨东升介绍,今年潘高寿还组建了数字化业务小组,希望能把这种轻问诊模式复制到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以进一步扩展市场。 从“独抱琵琶”到多元发展 不过,聚焦单一领域,也面临市场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引导发热、咳嗽病人到医院规范诊疗,各地暂停零售药店销售退热、止咳药品,对于这家百年老字号来说影响不小。疫情平稳之后,全民宅家、戴口罩等措施也使得呼吸系统疾病大为减少,对潘高寿主营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潘高寿已经不再“独抱琵琶”。杨东升表示,进军大健康产业,加大健康消费产品开发,成为潘高寿开拓市场的一大方向。抓住“清润”的品牌特色,潘高寿已经推出果冻装龟苓膏、川贝枇杷糖等一系列时尚大健康产品。 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保健品有30个品牌销售额破亿元,其中潘高寿川贝枇杷糖销售1.28亿元,成为名单中仅有的“破亿润喉糖品类”。小试牛刀却收获颇丰,这也坚定了潘高寿继续发展大健康的决心。 记者注意到,这几年潘高寿在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占领大健康市场。不过,贴牌产品多,代理多,若品牌方把控能力不足,一旦贴牌产品因质量和不当宣传产生争议,也将损伤老字号品牌的价值。对此,杨东升也坦言,此前,潘高寿的主要经营重点在药品上,对于贴牌产品“不鼓励也不支持”, “今年以来,我们加强对品牌授权和贴牌产品的管理,目前潘高寿已经专门成立了大健康产品设计工作小组。” 杨东升介绍,今年以来,潘高寿成立了由食品销售部、市场部、研发中心、生产部、质量部等5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健康产品设计工作小组。“这个小组将负责筛选产品,从大量贴近消费市场的代理商中筛选出有潜力的产品,进行产品工艺上的优化,同时,改良产品的包装设计,让不同的贴牌产品都能保持风格上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生产端和质量端加强管控,把贴牌产品变成自营的产品。” 据透露,目前潘高寿已经筛选和研发生产了两个比较成熟的产品——黑芝麻丸和酸枣仁糕,将陆续投入市场。 “我们要做有生命力的产品,而不是赚快钱。”杨东升表示,大健康产品的空间更大,也更有弹性,将为老字号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未来,揽抱“琵琶”的老字号也将朝着“药品+大健康”的双轮驱动发展。 记者手记 品牌生态系统 再发力才长久 “咳啊?痰多啊?饮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啦!” 这是广东人从小听到大的经典广告词,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是一代岭南人的回忆。小小的一支枇杷露盛名在外,撑起了潘高寿的百年生意经。 上百年的盛衰演绎,岭南不少中药老字号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乃至记忆中消失。但从广州高第街走出来的潘高寿,却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更手握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价值排名全国前列的老字号品牌。 根据相关机构对中华老字号的分析,2006年和2008年,商务部按照新的标准分两批认定了1128家中华老字号,其中仅有10%的中华老字号得到了持续发展。而作为中华老字号主要分布的产业医药产业,总体在美誉度和忠诚度上有比较好的表现。 潘高寿正是如此,不仅聚焦在“养肺治咳”领域,还不断推出新品,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增长点。 可是,仅仅练好自身的“内功”远远不够,老字号还应该向品牌的生态系统建设发力,与外界环境的链接点越多,品牌所拥有的信息就越丰富,品牌所拥有的获利机会就越大。老字号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竞争对手、经销商、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各种链接,使自身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在这种生态的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老字号也应该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使用要有更充分的风险预判,强化对产品品质和管理服务标准的控制力,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和特性。 在向大健康领域迈进的过程中,潘高寿该如何链接更多的资源,实现市场力、创新力、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新突破,老广们都在期待。 (陈泽云 孙晶 孙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