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高第街“许地”获保护修缮

许氏家族后人参观家庙心潮澎湃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22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黄宙辉、刘琪

     一许氏后人为女儿讲解许氏家族历史

     拜庭许大夫家庙修缮前面貌 受访者供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刘琪

  

  7月21日,“广州许氏家族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研讨会与会嘉宾、广州许氏家族后人来到广州高第街“许地”,参观正在修缮的拜庭许大夫家庙等建筑。看到家庙等建筑得到保护和修缮,广州许氏家族后人心潮澎湃。

  

  各界呼吁保护利用“许地”

  

  “许地”坐落在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的高第街,紧邻北京路,是“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氏家族的发祥地。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里走出了多位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前,由于历史改建和拆建,“许地”保留相对完好的是一座两进的拜庭许大夫家庙(市级文保单位)。另外,该区域内还有许广平故居(市级文保单位)和5个区级文保单位。虽然,上述7个文保单位均挂有保护牌子,但大部分经常处于大门紧闭状态,既无专人维护,也极少市民参观,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据了解,2021年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张惠建等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许地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提案》,广东省人大代表也提交《北京路和许地保护开发利用问题》的建议。其中提到“许地”文物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及时维护不够、解决方案无法落地、文化内涵不足等。对此,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开展家庙修缮工程和许地博物馆的布展工作。

  

  家庙见证许氏家族繁华

  

  21日,羊城晚报记者到“许地”实地探访。穿过高第街的牌坊,沿着纷繁的店铺,经过几条狭长的小巷,就看见了坐落在许地41号的“拜庭许大夫家庙”。它于1850年落成,一直是许地族中子孙拜祭祖先用的“祖先堂”,亦是许氏家族繁华历史的见证。该家庙十五丈宽二十五丈长,由皇帝钦点建成,规格颇高,正门上方用石雕凿出“拜庭许大夫家庙”,其笔迹是许拜庭之长子许祥光手书,内进有天井及大厅。据介绍,家庙原为三进结构,目前只剩两进,第三进的建设正在洽谈中。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初,该家庙外借作为临时托儿所;1958年,越秀区教育局征作小学校舍用;后又被作为越秀区北京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秀区教育局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使用;2017年,该教职工活动中心搬迁后,拜庭许大夫家庙一直闲置至今。

  

  后人继承和推广家族文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家庙的天井处左右各有两方石碑置于墙上,分别为当年广东省巡抚与许氏先人所题。由于先前为学校所用,左侧石碑已模糊不清。一位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参观过程中,他左手搭在碑沿,用右手轻轻擦去墙上的白灰,他是许应骙的后人——许绍强。

  一幅《禺山许拜庭房系功名录》置于大厅左侧,上面显示自十六世纪许拜庭始,许氏家族已延续六代。鲁迅长孙周令飞,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会长郑挺生、秘书长许必慧等人,以及许氏后人纷纷上前细细查看。

  许必传是许氏家族推选的七人小组之一。作为许氏后人,许必传谨循家训,悉心保管着许地的历史材料,不遗余力地投身于许氏家族文化的继承与推广。看到拜庭许大夫家庙从以前的荒草丛生、面目全非,到现在被逐步修缮,许必传不由得发出感叹:“我终于在人生的第72年见到家庙重获新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