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俄美在中东“隔空斗法”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23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孙梓青

  羊城晚报评论员 孙梓青

  

  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和土耳其领导人分别举行双边会晤,并进行了三方会谈。而早在三天前,美国总统拜登刚刚结束自己的中东之行。

  拜登打算组建一个针对伊朗的“中东版北约”,但普京的访问提醒所有人:“镇上有一位新警长”。

  

  两大议题

  

  俄土伊三国领导人聚首,既是三方存在分歧的结果,同样是展现友好关系的重要信号。

  普京此番访问的首要议题是叙利亚问题。毕竟叙利亚是俄罗斯发挥对中东影响力的唯一可靠据点。但长期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土耳其此前宣布,将在叙北部发起新的军事行动,以打击库尔德武装,还称将在土叙边境地带建立30公里的 “安全区”。

  而作为叙利亚政府的两大支持者,俄伊自然要出面“劝和”。所以,19日三方就叙利亚问题交换了意见。虽然分歧依旧,但在联合声明中,三国领导人表达了他们决心继续团结协作以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但拒绝任何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制造新事实的企图,并承诺将维护叙利亚的主权。

  和叙利亚问题相比,第二个议题则显得“容易”很多,即三方商谈如何恢复乌克兰通过黑海的粮食出口。俄乌冲突的爆发致使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阻,国际社会对粮食供应链中断、粮食减产引发粮食危机的担忧加剧。联合国提议在联合国、俄罗斯、乌克兰和土耳其之间建立一个合作机制,让乌克兰的粮食运往国际市场。

  此次普京访问伊朗,似乎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曙光。土耳其总统府新闻局21日晚发布消息称,乌克兰、俄罗斯和联合国的代表22日将签署协议,从被封锁的乌克兰黑海港口恢复乌克兰的粮食出口。

  

  外交突围

  

  但对普京而言,此次出访的目的或许并不止于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许涛分析,普京此次出访是“在俄乌冲突(俄罗斯)受西方孤立背景下,寻求战略突围,巩固同伊朗、土耳其这两个中东传统战略伙伴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肖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普京出访伊朗的动因在于,俄罗斯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孤立,需要通过与中东国家巩固和发展关系,寻求外交上的突破口,扩大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增加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议价能力。

  “俄罗斯与伊朗是事实上的反美同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崔守军分析称,“自特朗普撕毁伊朗核协议以来,美国对伊朗制裁不断加大,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同样面临美国的经济绞杀,两国领导人抱团取暖,此次会晤具有鲜明的反美意味。”

  实际上,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的确得到了伊朗的理解。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表示,如果俄罗斯不先采取行动,北约就会先采取行动引发战争。

  不仅有来自哈梅内伊的表态,普京人还没到,就先传来俄伊深度合作的消息:俄伊将在双边交易中逐步放弃美元;伊朗与俄罗斯能源企业达成总额约400亿美元的协议。

  这个消息一定让拜登很不爽。此前拜登中东之行也有两大“任务”,除了要建立针对伊朗的同盟,更主要的就是“求油”——希望沙特等欧佩克国家提高石油产量。但他只得到了含糊其辞的回答。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表示,沙特“有能力”提升石油产能至日均1300万桶,但暂时没有额外能力将原有产量继续提升。

  不过,肖斌提醒,如果将油气资源作为“能源武器”,还需要符合伊朗和俄罗斯的利益或者共同利益。伊朗不会因为俄罗斯在能源方面与美国和西方“斗”,而损失自己的利益。

  而且,俄土伊三国也并非铁板一块地反美。肖斌就表示,伊朗和俄罗斯还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至于建立反美同盟,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作为北约国家,土耳其无非想着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赢得更大好处,俄罗斯还是难以改变土耳其政策的大方向。

  

  扑朔迷离

  

  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到如今俄罗斯与美国以及西方的对抗,大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和地缘政治竞争如影随形。而如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竞争将再次“撕裂”中东。崔守军认为,目前中东格局日益两极分化,一边是美国主导的遏制伊朗阵营,包括海湾国家和以色列,另一边是俄罗斯支持的阵营,包括敌视美国的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家。

  但崔守军表示,中东地区爆发新冲突的可能性比较低。“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地区的爆点,不能排除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崔守军分析称,“但是美国再次卷入一次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没有美国参与,海湾国家和以色列难以与伊朗直接发生军事冲突。”

  然而,中东的前景仍让人担忧。“中东在线”新闻网20日称,拜登中东首秀试图拉拢地区国家,而德黑兰峰会又成为针对拜登的一场博弈,这令中东地区台前幕后的明争暗斗被加速推进,原本就复杂的地区局势更加剑拔弩张、扑朔迷离,甚至弥漫着硝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