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古村少年的夏天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30日        版次:A12    栏目:相·见    作者:鄢敏

     吉山村:认真学习国画的少女

     吉山村:友竹家塾里的小学员,拿着“孝”“信”“礼”扇子

     吉山村:天井里摆放了荷花等盆栽

     车陂村:学员们在岸上拿着船桨学扒龙舟的动作

     车陂村:学员们学敲龙船鼓

     车陂村:天河区车陂村里,“育龙计划”学员们正在练习扒龙舟

     南村村:阳光与树影之下,一名小学员在舞刀

     南村村:训练结束,学员们排队离开祠堂

     龙潭村:海珠区龙潭村“乐善好施”牌坊下,“欢迎小候鸟”夏令营的孩子们在练习咏春

     扫二维码看视频

  

  图、视频/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梁喻 贺全胜 实习记者 李嘉琪

  剪辑/羊城晚报记者 林心怡

  文/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书塾里,孩子们齐声朗诵《弟子规》;河涌上,孩子们合力扒龙舟;祠堂内,孩子们挥舞刀枪棍棒;榕树下,孩子们练习咏春招式。走进羊城的古村里,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暑假充满传统气息。如同广州,一面繁华,一面古朴,都是这座城市的迷人底色。

  

  天河区吉山村:

  百年书塾再传读书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早上不到九点,吉山村的友竹家塾里,便传来琅琅书声。20多个孩子,身穿淡青色汉服,端坐着诵读《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他们兴致高涨,洪亮的声音甚至盖过了墙上呼呼转动的风扇。

  这是村里的国学文化公益课堂,今年暑假第一次开班。学生大多住在村里,从7岁到12岁不等,他们还会学书法、国画。“周一到周五上课,免费参加,感兴趣的都可以加入。”村民梁慧均是发起人之一,她喜欢中华传统文化,退休后热心做推广工作。

  诵读课结束后,铺开宣纸、倒上墨汁,国画老师罗汉带着孩子们画剑兰。“先下笔,停一会儿,再往上提。”年过六旬的他边示范,边讲解笔法。看到姿势不对的学生,罗汉会上手纠正,“只要肯学,国画一点都不难。”他住在海珠区,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到村里上课,也不收钱。

  伴随着悠扬的古曲《高山流水》,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画画。阳光从天井洒下来,荷叶随风晃动。外面烈日炎炎,书塾内独享一份清凉。友竹家塾坐落在池塘边,周围是连片的祠堂、私塾等传统建筑。门楣上的刻字显示,其始建于咸丰年间,后被认定为天河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百年风雨,友竹家塾依然保存完好。此前,书塾闲置了数年,最近才重开大门,迎来一批新学童。桌椅、风扇、盆栽、音响、纸笔……书塾虽小,一应俱全。梁慧均介绍,主要是街道、居委会、村公司共同支持,她和家长添置了部分小物件。

  课间休息,有家长送来切好的哈密瓜,消暑解渴。吃完水果,孩子们结伴到书塾后面的小公园玩耍,欢声笑语不断。虽然之前不相识,短短几天,他们已经成为好朋友。到了午饭时分,孩子们都舍不得回家。

  

  天河区车陂村:

  小小“扒仔”河涌上驰骋

  

  “咚!咚!咚!”天河区车陂涌上,熟悉的龙船鼓响起。顺着声音寻找,一群孩子正在水上学习扒龙舟。“提桨,身体前倾,深呼吸。”教练手把手指导动作,吹一下哨子,孩子们划一下。不远处,一艘救生艇慢慢地跟着龙舟前进,守护孩子们的安全。

  今年暑假,车陂村的“育龙计划”正式落地,面向周边小学招生,传授龙舟文化以及扒龙舟技巧。30多摄氏度的高温,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10岁的曾昱彤充满期待,主动报名。小时候,爸爸带她看过村里的龙舟赛,“场面好壮观,看起来很有意思。”

  每到周六日上午,学员们齐聚河边。在教练的带领下,先在岸边热身、学习动作,接着上船实操。6岁的马铭浩,个子还没船桨高,站在队尾学得很投入。他从小就跟着爸爸扒龙舟,一上船就特别兴奋。

  烈日下,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满头大汗,没人伸手去擦。直到教练吹哨子,他们才放下船桨,放松手臂。曾昱彤说:“天气热,很辛苦,但选择了就要坚持。”岸边树荫下,有村民带着宝宝观赏新一代龙舟传人的风采。

  

  番禺区南村村:

  祠堂里上演十八般武艺

  

  “一、二、三、四,跟上”,走进番禺区南村村的邬氏大宗祠,五六十个少年正在练习武术,热火朝天。有的在打拳,有的在舞刀,还有的在扎马步,叫喊声、击打声,此起彼伏。

  这是光大堂武术馆的暑假班,学员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4岁。暑假班分为三期,每期10天,上下午训练,周末休息。有家长表示,孩子学了两年武术,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感冒发烧也少了。

  翻腾、跳跃、转身,呼吸声都清晰可闻。穿着练功服的少年在大树下比划招式,背后是红底金字的牌匾。光影流动间,这一幕仿佛是古代的高手对决。他们反复练习一套动作,直至达到教练的要求。学员的衣服全被汗水浸湿,一个下午都没有干过。“开始是觉得好玩,后来就爱上了武术。”崔骏锋不到8岁,学了两年武术,一套长拳打得有模有样。

  开阔的天井、宽敞的大堂,学员们对宗祠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牌楼后面,种着四棵超过100岁的古树,两棵龙眼树,两棵阳桃树。最近,阳桃树结果了,有小朋友提醒,“这是古树,不能摘”。寒来暑往,邬氏大宗祠也见证了一代代习武少年的成长。

  

  海珠区龙潭村:

  牌坊下的咏春少年班

  

  “哼、哈,哼、哈”太阳落山,海珠区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下,一群小朋友正跟着师傅练习咏春。先敬礼,脚掌向内、微蹲,伸出双手。同时,师傅跟孩子们强调:一定要喊出来,才有精神。

  队伍里,前排一个小女孩练得全神贯注,一招一式都很到位。她叫黎安娜,今年8岁,爸妈从湖北来广州打工,住在龙潭村里。“她喜欢咏春,自己吵着要来学”。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在旁边看着女儿训练,休息的时候给她擦擦汗。

  据了解,咏春是今年暑假龙潭村“欢迎小候鸟”夏令营的活动之一,周三、周日晚上训练。其他时间,孩子们还会学习尤克里里、合唱以及安全知识。海珠区龙潭经济联社妇联兼职副主席麦洁萍介绍,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五六年,村里免费提供场地,咏春师傅也是公益教学,还有多家互联网公司资助了图书等物资。夏令营不仅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会招募本地孩子,“这样大家可以玩到一起,不会有明显的距离”。

  夜色暗了下来,灯光亮起,牌坊一侧是热闹的夜市,一侧是咏春少年班。正如广州这座城市,现代与传统交相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