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国家版本馆,现代与传统结合,人文与自然交融 |
文/羊城晚报记者 付怡 孙磊 图/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林桂炎 贺全胜 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暨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行。与此同时,坐落于广州市从化区凤凰山麓、流溪河畔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也迎来开馆日,向世人展示它独有的岭南魅力。 当天,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广州国家版本馆。流溪河水萦绕的前广场、五岭造型的馆名石、状如书卷的文沁桥、“植根中华”的格木古树、厚重雄伟的“文明基石”……这座充满深厚中华文化底蕴、鲜明岭南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何镜堂院士对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度解析。 谈设计理念: 以青山绿水、岭南精神体现文沁阁之“沁” 羊城晚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总体设计理念是“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这16个字如何体现? 何镜堂:首先,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广州国家版本馆背后是凤凰山,前面是流溪河。广州国家版本馆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层次递进,传承中华传统礼轴形制。我们借鉴了中国传统殿堂式建筑的风格,体现出很强的空间序列感,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中轴线。建筑群顺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延伸而去,与名山绿水环抱交融。 同时,要展现岭南文化的特性。我们从大量的广东传统建筑里提取灵感,例如镇海楼、中山纪念堂等。广州国家版本馆将中华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打造出四周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让人们一看到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岭南的、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广州国家版本馆应当成为岭南文化的当代标志。因此,我们的团队既要考虑到中华文化数千年历史底蕴,也要思考如何展现我们的岭南文化特色,还要将这二者的内涵与时代结合。 羊城晚报: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在命名上,广州国家版本馆得一“沁”字。在设计上,如何体现出这个字的内涵? 何镜堂:“沁”字的偏旁有三点水。对于“沁”字,我们作为建筑设计者的理解是,文沁阁要体现出岭南地域的青山绿水和郁郁葱葱,以及岭南人的实干精神和生命力。 我们多处运用了水的概念,将蓝天绿地映衬在整个建筑群中。同时,建筑中有许多细部的刻画,例如檐部可以形成自然的光晕,天光绿意相互融合,这也是对“沁”字的一种表达。 谈岭南风格: 重点考量岭南历史文化和气候环境 羊城晚报: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岭南特色的? 何镜堂:我们强调建筑要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融合。具体而言,地域性分为两方面,一是岭南的历史文化,二是岭南的气候环境。 广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岭南的人文情调是实干、通融、求新求变的。我们将这种精神风貌加以提炼,用建筑语言展现出来。 岭南的气候环境特点也要考虑。广东气温高,雨水多,这要求我们做好遮阳、遮雨、防潮、通风、隔热等。整个建筑群中有很多飘檐,都做得很大很深,利于遮阳。我们通过建筑本身的通透性,做到遮阳、防潮和通风,同时体现出岭南建筑本身的特点。 在体现时代性方面,我们基于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功能,运用了世界上很多先进技术和先进材料。安全、防火、防潮很重要。 羊城晚报:请您为我们介绍广州国家版本馆设计的一些巧思。 何镜堂:首先要讲讲广州国家版本馆的主体建筑文沁阁。文沁阁的设计吸收了广州镇海楼的特性,但绝非完全复制,而是将镇海楼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加以发扬,文沁阁有一个很大的座台,代表着文明的基石。文沁阁看似和镇海楼一样,都是五层,每层都有很大的飞檐;但进去后会发现其实是七层。我们在七层设计了瞭望平台,可将建筑群的景色和南面的田野、青山尽收眼底。 走过文沁亭后,水池里面有棵树。这是一棵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格木古树,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将其保留,使其成为整个建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留古树,同时协调设计性,我们将整个建筑群稍微往东侧移动了一点,使得这棵树不会在建筑群正中间,而是偏西一点。 在水墨园中,我们加入了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方端砚。水池里的水不深,水底选用黑色石材,水就像墨一样黑,能映出非常美丽的倒影,如同一张国画,我们称之为“水墨丹心”。 一座具有岭南风情的建筑、一棵200多年的古树、一方最大的端砚,三者融为一体,构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广州国家版本馆南面的这块地,我们希望这里日后成为稻田。因此从建筑群整体上看,广州国家版本馆可谓是“既藏于名山,又立足于后代”。 我们认为,将来展出时,广州国家版本馆这一建筑群本身,就是我们要展示的第一件作品。希望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 谈古今融合: 结合现代理念技术与传统文化形态 羊城晚报:在广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过程中,您认为主要的难点是什么? 何镜堂:广州国家版本馆从设计到建成,历时三年。我认为,主要的难点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难就难在如何把握好尺度,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 我们把现代建筑的理念、技术、材料,跟传统的建筑文化、形态相结合。建筑的外墙远看都是平行的横线条,但是走近细看就会发现它是立体的,在阳光下会形成阴影,阴影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设计融入了传统建筑的温度。传统建筑中因人工物料加工而留下的砖缝,是历史的掌纹。如果用平板的金属或者玻璃材质来做,就没有这个感觉了。 此外还有色调的使用。我们将浅灰、中灰、深灰的砖块相结合,体现出中国水墨丹青的文化品位和岭南建筑的传统色调。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石材,反复对比。最后搭配出来的效果如同墨分五色,我认为这恰当地传递了岭南建筑传统的文化气息。 羊城晚报:广州国家版本馆背靠凤凰山。在与地形地貌的融合方面,是否有设计难点? 何镜堂:建筑一定要跟地形完美融合。广州国家版本馆背靠凤凰山,必须考虑暴雨等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在建筑后面设计了一条泄洪沟,将所有的山水截流,在建筑两边形成溪流的景观。这些水最后都会汇聚到前面的月池,当月池蓄满水,水将通过出口流向流溪河,相当于重建了一个生态系统。正因如此,月池、水墨园里的水都是活水。我想,这样的设计,让人文与自然环境实现了真正的交融。 谈中国建筑: 建筑体现中国底蕴、文化自信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当代中国建筑在国际上影响力如何? 何镜堂:文化,是中国建筑的灵魂。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我们的建筑同样有这种文化自信。如今,中国建筑与海外建筑同台竞争,我们始终是不卑不亢的姿态。 过去,我们有一些建筑是外国人在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新一代建筑力量在崛起。广州国家版本馆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当代标志,更要体现我们岭南建筑的文化魅力。这个建筑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让世人了解到中国的底气。我们希望,广州国家版本馆既有国际高度,又有中华底蕴,展现出时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