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阳江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千亿产业成链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04日        版次:A06    栏目: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作者:戴灵敏、全良波

     阳江迎宾大道中国调味品之都 李泮 摄

     阳江的海上风电 戴灵敏 摄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

   

  跨越

  

  羊城晚报记者 戴灵敏 全良波

  

  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合金材料千亿元产业集群已具雏形、海上风电产业链不断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江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大体系,为实现阳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当前,阳江正努力在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合金材料产业体系“招大引强”

  

  五金刀剪是阳江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十年来,阳江的五金刀剪行业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加速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品类丰富的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脱胎换骨。

  位于阳东万象工业园的广东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出口户外刀具及厨房用品。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技术,致力于与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安泰集团共同研发高端粉末钢,与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研究高端粉末钢焊接工艺,在解决了以往制刀依赖昂贵进口原材料难题的基础上实现了量产。

  正是通过不断地转型升级,阳江“中国刀剪之都”的地位不断巩固提升。目前,该市已集聚十八子、张小泉、王麻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五金刀剪企业共13716家,比2012年增长80.64%。

  事实上,不仅是刀剪相关的金属材料,近十年来,阳江的合金材料相关产业都在不断提速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走进阳江高新区,可以看到广青、宏旺、甬金、开宝等数十家合金材料企业如火如荼生产的蓬勃景象。近年来,随着阳江合金材料产业体系“招大引强”的磁石效应不断凸显,到2021年,合金材料已成为该市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从冶炼到压延、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

  与此同时,阳江瞄准国内外合金材料发展前沿,高起点抓好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强链补链,着力建设中国合金材料(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提供优质原材料和重要基础件。

  在此基础上,阳江还以创新驱动产业强链延链,加快推动国家级、省级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和实验室的落地,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质量引擎”和创新动力,不少产业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

  

  形成全国领先的风电产业集群

  

  在阳江沙扒、南鹏岛海域,一台台风车迎风转动,将绿色电力能源送往千家万户。阳江毗邻南海,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阳江抢抓机遇全力推动海上风电建设,已形成从风力开发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从2017年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短短4年时间,阳江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破茧成蝶,已发展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吸引了30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落户。

  阳江还大力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打造海上风电母港和风电研发、认证、大数据、运维中心等“一港四中心”。已建成国内唯一、全球实验能力最强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阳江分中心和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亚洲最长风电叶片检测、国内第一个深水区海上风电场开发、第一个漂浮式风电机组投运等均在阳江,突破水深对施工限制等难题,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深水嵌岩等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技术提升和创新。

  如今阳江的风电产业,正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今年6月23日,亚洲最长的111.5米抗台风型海上风电叶片在阳江高新区下线,这是明阳智能针对海上平价项目需求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适用于超I类风区的抗台风型海上风电叶片,有力促进阳江海上风电高效开发和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东方电气阳江基地致力于大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批量化制造,从2021年投产以来该基地已实现了多项生产突破,其最新的13兆瓦的机型就是在阳江基地生产,这是全国最大的直驱风力发电机。

  如今,阳江正以打造国际风电城为重点,打造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大千亿元支柱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未来,阳江将加快推动合金材料产业往高端装备、新能源、医疗器械用特种钢方向发展,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同时大力推进国际风电城建设,打造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十年来,阳江全力推动港口、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和市域快速路网建设,全面构建外联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核心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直达湾区、半小时可达各县(市、区)的目标。

  近年来,阳江的高速公路建设“一日千里”。到2020年年底,怀集至阳江高速海陵岛大桥项目、中山至阳春高速开平至阳春段、沈海高速阳江段改扩建项目等全部建成开通。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组成阳江内外环高速“主动脉”,进一步强化了与大湾区、北部湾、海南自贸港和泛珠三角的高速连接,成为重要的交通走廊。

  高速公路数量增多的同时,阳江还将原有的道路进行改造。“开阳高速扩建后,路宽了,行驶顺畅了,我从阳江送货到广州,比原来快了近半个小时。”常年跑两地货车运输的司机梁师傅对记者说。作为全省改扩建样板路,2020年12月30日,开阳高速正式由原来双向四车道开放八车道通行。扩容后,路段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日均车流11万多车次,带动客流、物流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阳江交通体系还在不断完善。阳江港作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正加快开发建设,打造亿吨级大港。在轨道交通方面,通车的江湛铁路让阳江迈进高铁时代,时速350公里的广湛高铁正加快建设。通车后阳江到达广州市中心将缩短至1小时。在高速公路方面,阳江正加快构建“五横三纵两支”高速公路网。去年,阳江启动了闸坡世界级渔港建设,打造世界级渔港经济区,将为阳江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阳江继续推动38个年度投资110亿元的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市统筹力量加大对资金、供地等要素的攻坚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数看发展

  

  ●十年来,阳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5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8.3%,比2012年增长95.5%,2013-2021年年均增长7.7%。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431.2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2012年增长242.1%,年均增长14.6%,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在全省率先开展镇村同治思路,从2018年起市财政投入3亿元,遴选15个镇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同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阳江市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优良天数351天,是全省空气质量改善最大的六个地市之一,5个地表水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土壤环境稳中向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