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闽浙还有哪些木拱廊桥你没去过?

莫让廊桥成“遗梦”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1日        版次:A16    栏目:旅游观察    作者:黎存根、刘天曲

     被大火烧毁前的万安桥 视觉中国

     清明上河图汴河上那道优美如彩虹的木拱桥 图/视觉中国

     木拱廊桥结构原理示意图

     浙江温州泰顺县北涧桥 许志伟 摄

     浙江丽水景宁县大赤坑桥 许志伟 摄

     浙江丽水庆元县双门桥 许志伟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刘天曲

  

  对很多人来说,“廊桥遗梦”说的是一部外国小说及其改编的电影。但是8月6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中国最长木拱廊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浙木拱廊桥”预备遗产申遗点——福建万安桥,让大家痛心。

  和万安桥类似的木拱廊桥多分布于浙闽交界,它们在高山沟壑间长虹卧波,不仅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木拱桥营造技术的先进和精湛;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是中国山居文化的典型范例,“让山水成为了独具中国风的山水画”。一位网友感慨:“大型木拱廊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他呼吁莫让廊桥成“遗梦”,趁它们还在,抓紧动身!

  

  新闻背景

  

  8月6日晚,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的万安桥发生火灾,造成五墩六孔廊桥中的五孔木构建筑损毁,东侧一孔部分桥廊和桥头的长新大圣庙幸存。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作为全国最长的古代木拱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东侧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又称长桥、彩虹桥,跨于长桥溪上,总长98.2米,宽4.7米,为六跨多孔桥且跨度不等。其两侧桥台均为块石垒砌;桥体以杉木为料,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其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上建廊屋38间,北端屋面做歇山顶,南面为悬山二面坡形式,二侧有椅靠,整体构造合理巧妙。可以说,万安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据记载,万安桥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立“龙江碑铭”,曾多次因山洪、火灾毁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两次重建。本次失火前,四跨木拱为1932年重建,两跨为1954年重建。

  万安桥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作为闽东北廊桥组成部分和其他11座木拱廊桥一起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探源

  木拱廊桥考“古”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汴水上木结构虹桥巧妙的建造与行人的熙攘景况。这种“以巨木虚架”的“无柱虹桥”在学术上称为木拱桥,据《宋会要》《宋史》载,这解决了此前汴河上舟船频繁与桥墩相撞的问题,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名桥的典范。

  木拱桥随着宋室南迁迅速在北方绝迹,学术界一度认为技术已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惊喜地在闽东北、浙西南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2.0版——木拱廊桥。其中,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始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与汴水虹桥是同时代建筑。

  而“木拱廊桥”比“木拱桥”多了一个“廊”字,指的是在木拱桥上加盖廊屋,为行人以及桥身承重木构遮挡风雨,还能平衡应力、稳定结构。经较好维护的木拱廊桥可保用几百年。木拱廊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桥梁史专家唐寰澄对这种木拱廊桥也作出了“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高度评价。

  据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具体分布范围大致在浙江瓯江水系以南、福建闽江水系以北的区域内,涉及浙江、福建两省的温州、丽水、宁德、南平、福州五市十八县。

  根据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官方网站介绍,闽浙木拱廊桥以独特的桥梁结构形式解决了木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成为中国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桥梁形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木拱桥营造技术的先进和精湛。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下部拱结构桥体上,它由短小木构件榫卯搭接形成两种结构体系、并通过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无柱拱结构,主要包括主拱圈和拱上结构两部分。

  主拱圈是由单个短小杆件相贯形成的三节苗、五节苗(三节苗、四节苗)两套拱肋系统相互穿插、互相承托,并通过横向牛头、剪刀撑联结成为近似板肋拱的特殊拱结构,它是桥体的主承重构件,也是整个桥体结构价值的核心;拱上结构是辅助体系,起传递荷载和加强主拱圈的作用:这两部分结合形成的桥体结构在整体上近似现代空腹式拱桥,具有一定的结构安全性和科学性。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人视角

  木拱廊桥有独特人文内涵

  

  至今,我们仍能在峰岭耸峙、丘陵连绵的闽浙山间,一睹跨山过水的木拱廊桥,它们闪耀着中国先人智慧的光辉。

  著名人文摄影师许志伟,近20年来多次深入浙江南部等地对木拱廊桥进行摄影采风。在他看来,闽浙木拱廊桥是综合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的产物。闽浙两省交界处是山高林密、溪壑纵横、气候温暖、水流充沛的山区,区域内的溪流水流湍急、多险滩峡谷。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闽东北、浙南山区中适宜居住的用地较为缺乏,村落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木拱廊桥成了周边村落极其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他介绍,木拱廊桥一般建于村落水尾或用来连接山涧古道,其选址主要考虑交通便利、风水地理。它还是山居乡村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融入了山地人居的多方面功能以及乡土文化。

  各地廊桥的廊屋普遍设有戏台、凳床、摊点等,是村民饮茶、纳凉、看戏、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重要活动场所。“乡民将木拱廊桥作为乡村民俗活动的载体,在廊屋内及周边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以及集市交易等。”许志伟介绍,由木拱廊桥所形成的功能文化空间对增进民众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是对木拱廊桥文化遗产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目前,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政和县,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正抱团申遗。闽浙两省七县22座“闽浙木拱廊桥”已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推荐

  那些值得我们去看的古廊桥

  

  除了被大火烧毁的万安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福建省和浙江省还有21座具代表性的木拱廊桥同样名列其中——

  

  福建省

  

  ●屏南县

  广利桥、广福桥、千乘桥、龙津桥及万安桥是屏南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目前,万安桥因火灾被毁。

  千乘桥  原名祥峰桥,位于棠口村的北面,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再次募建。

  龙津桥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城乡后龙村天后宫南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天后宫、古道等史迹,并有张宗铭所撰的后垅八景诗之“桥锁龙津”以记之。

  广利桥  位于岭下乡岭下村村南,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重建,清乾隆39年(1774年)再次重建,与广福桥并称“姐妹桥”,构成典型的风水桥文化。

  广福桥 又名溪源桥、开源长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开源村东北侧,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

  

  ●寿宁县

  鸾峰桥、大宝桥及杨梅州桥是寿宁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杨梅州桥 位于坑底乡杨梅州村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937年重建。两次造桥的桥约是国内木拱廊桥留有两份桥约见证的孤例。

  鸾峰桥 俗称下党水尾桥,位于寿宁下党乡下党村南,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重建,1964年修缮。跨度37.2米,为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木拱廊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宝桥 又称小东下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面,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徐元良长子徐斌桂主墨重建。

  

  ●政和县

  赤溪桥、后山桥及洋后桥是政和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洋后桥 位于外屯乡外屯村洋后自然村西约150米处,横跨七星溪,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

  后山桥 位于岭腰乡岭腰村后山自然村北,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

  赤溪桥 位于政和县澄源乡赤溪村西南,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周宁县

  三仙桥是寿宁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三仙桥 位于纯池乡禾溪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1917年重建。

  

  浙江省

  

  ●景宁畲族自治县

  现存木拱廊桥建造年代相对都较晚,绝大部分为清中晚期和民国时所建。其中,以东坑下桥、接龙桥及大赤坑桥最具代表,是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接龙桥 位于东坑镇章坑自然村南侧,建于清宣统年间,现存建筑为1917年修建。

  东坑下桥 位于东坑镇东坑村内,跨东坑溪,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景宁现存时代最早的木拱廊桥。

  大赤坑桥 位于大均乡大赤坑自然村的东北侧,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1923年。

  

  ●庆元县

  如龙桥、咏归桥及半路亭桥是庆元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咏归桥 又名杨公桥、护龙桥、兴贤桥,位于庆元县城内,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改今名,屡毁屡建,现存咏归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1924年重建。

  如龙桥 位于举水乡月山村,明天启五年(1625年)修建,是木拱廊桥提名地中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

  半路亭桥 又名云岩桥、查洋桥,位于黄田镇陈边村与中济村之间,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复建,1947年重建。

  

  ●泰顺县

  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是泰顺片区最为典型的3/5制式木拱廊桥。

  溪东桥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与白粉墙村交界处,因横跨于东溪之上,又称东溪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

  文兴桥 位于筱村镇坑边村水尾,始建于咸丰七年(1857年),1930年重修。

  三条桥 位于洲岭与垟溪乡交界处跨横溪之上,是泰顺片区文献记载中历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桥,相传此桥最早曾用三条巨木跨溪为桥,故名三条桥,并沿用至今。现存桥体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建。

  北涧桥 为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为“姐妹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