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据@浙江日报消息,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一系列重磅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然而,有网友反映,杭州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将好政策作为牟利工具,大打“擦边球”,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就可通过运作,帮助其获得杭州E类人才资格,享受诸多人才政策红利。 对此,杭州市人才办、杭州市人社局对此事回应称,对媒体反映的“人才代办”中介有关问题,高度重视,已督促相关城区认真调查核实,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人才代办”就是弄虚作假的“人才包装”,“包装”之所以能成功,与“人才认定”机制有密切关系,要治理“人才包装”,需要强化人才认定的审核把关,更要重视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实际贡献,而不是按身份认定人才。 按身份认定人才,如某企业的总经理、总监等高管,可认定为“E类人才”,这就给“人才代办”运作可乘之机。其运作方式很简单,收到代办费后,让“人才”成为某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以高管的身份,去申请成为E类人才。很显然,围绕“人才代办”有一条产业链,代办人员搞定了一些企业,让其配合运作,花钱替“代办”服务人才购买一个高管职务,再出一份担任高管的证明,甚至有发放工资的流水,而人才认定部门也就根据这些材料作出认定。 对于花钱购买“人才代办”服务的“人才”来说,这当然是笔划算的买卖,花出去的30万元,通过获得人才支持政策,很快就会挣回来。可是,这样做的性质就是弄虚作假,是“假冒人才”去获得人才政策支持。这会严重影响人才政策实施的效果,对那些踏实工作的本分人才来说,是不公平的。 出现针对人才引进政策的“人才代办”业务,也不奇怪,只要有利益,就会出现“食利者”。比如,以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有机构为高中生包装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把没有学术潜能的高中生包装为有学术潜能的学生,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 怎样防范才是关键。对于参与弄虚作假“包装人才”的机构、人员,一经发现,应严肃处理,除取消人才资格外,还应把机构、人员都列入失信黑名单。而更进一步,还需要反思人才认定存在的疏漏与标准问题。对人才的认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相应的过程性考察、评价,不能只根据申报材料进行认定。即要有对人才的“背调”,这对于掌握人才信息的政府部门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我国公务员招录在笔试、面试环节之后,还有政审环节。对于享有特殊人才资助政策的人才认定,也需要完善认定程序,不能让“代办”“包装”轻易蒙混过关。 按身份认定人才,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帽子”等评价改革,唯“帽子”的具体表现,就是看人才的头衔和身份,这种评价会引导人才追逐获得头衔、“帽子”,会滋生围绕“帽子”的“包装”“跑要”等一系列问题。要引导人才关注实际贡献,就要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帽子”问题,建立重视人才专业能力与岗位贡献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各项人才政策,才能优化当地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环境。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
即时新闻
花30万“代办人才”资格,问题出在哪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7日
版次:A07
栏目: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