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秋时节暑热秋凉轮岗
送你一份调养指南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30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陈辉、刘庆钧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庆钧

  图/视觉中国

  

  处暑已过,按照节气三伏天正式出伏了,暑热消散,秋凉渐起。在岭南地区,秋天的感觉没那么明显,但细心的小伙伴还是会发现白天虽然闷热,一动一身汗,但早晚有了点凉意,睡到半夜甚至可以关空调了,早上起来皮肤、口唇干干的,有那么点秋燥的意思了。

  初学煲汤的小白们会有点困扰,不知该祛湿,还是该润燥,听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彭锐副教授怎么说。他还特意为读者送出一份初秋调养指南,助力读者平安度过“多事之秋”。

  

  怎么吃?健脾同时适当润燥、清热

  

  彭锐介绍,岭南地区由于湿热天气长,脾胃虚弱的人占大多数,因此健脾祛湿的食材可以常年吃,比如说五指毛桃、山药、芡实、茯苓等。处暑已过,天气仍比较热,也可以在煲汤时稍微加一点清热的食材,如冬瓜等。对于身体比较敏感,出现皮肤干、口唇燥、喉咙痛的,可以适当加些润燥、生津的食材,比如麦冬、玉竹等。这个季节的水果多,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也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

  另外,进入处暑后肺经当值,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所以在秋天该多吃些酸性食物,如橘子和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怎么睡?比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有条件的,最好能午休,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有研究显示,中午12点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

  

  怎么穿?白天晚上都要护好肚脐

  

  现在正值初秋,但暑热尚未退尽,许多家庭和公共区域仍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大,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既怕冷又怕热,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睡觉时腹部盖薄被,白天时要注意腹部保暖,以防脾胃受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冲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怎么动?饭后散步可解秋乏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节气食疗方

  

  1、薏米排骨汤

  使用薏米15g、淮山30g、莲藕3-5段、红枣5枚、排骨500g一起炖煮,出锅后加入调味料即可,在秋天食用此汤可以起到健脾祛湿、补益气血的作用,属于长期可以服用的养生汤。

  2、百合银耳汤

  选用银耳300g、百合20g、红枣5枚一起熬煮,一般一个小时左右银耳就会出胶质、可以食用了。经常饮用百合银耳汤可以起到调理滋阴补肺、健脾温肾的作用,适用于平时口干、干咳、急躁易怒的患者。